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掷出窗外”是一场食品安全的公民保卫战

文字:本网评论员 蔡佳容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5-17 点击数: 分享至:


 近日,复旦研究生吴恒筹办的食品安全问题资料库——“掷出窗外”网站引发了新一轮对食品安全监督的关注与反思。该网站内容被上海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转载后,一度因访问量过大而瘫痪。

 自去年起,吴恒与33名网络志愿者共查阅了上万篇报道,筛选出有明确来源、受害者明确的上千篇报道,制成2849条记录,完成了一份《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新闻资料库》,并绘制成一幅“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图”——长江以南地区全线飘红,颜色越红说明当地媒体曝光食品安全问题的密集程度越高。此公益举措得到了上海市食品安全办的支持,上海市食品安全办给出专业层面帮助的承诺。“掷出窗外”的名字来源于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一个小事。他在看揭露芝加哥肉食加工厂的纪实小说时,恶心得把手里吃了一半的香肠扔出窗外。后来,罗斯福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创建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身。吴恒将自己的食品安全调查报告取名为“易粪相食”,意思是每种食品的生产者都清楚自己制作的食品是垃圾,不吃自己生产的食品,然而却交换吃着别人生产的食物,最终导致每个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对此,“掷出窗外”网站里引用了约翰·多恩的名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鼓励公众人人都可以成为食品监督者,人人都可以为打击问题食品贡献一份力量。

 近年来,从大米蔬菜肉类到馒头酸奶零食,似乎能吃的都变成了化学工艺品。对于屡屡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们是恨之入骨却又无计可施。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大力整治下,此类问题依然屡禁不止?

 笔者认为,其一在于道德信仰的沦落。从“举头三尺有神明”的敬畏心态,到今天逐利的无良生产商们制作毒食品时“不择手段”,不得不说,敬天畏人的价值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已经被冲击得荡然无存。单纯的教育教化已经起不了真正的威慑作用,要改变这种现状还得依靠完善监督制度来实现。从源头、加工流转环节建立起层层明确的责任负责制,透明的、可追溯的流通环节才有助于严格惩罚机制的实施。

 其二在于监管职能的失效。这并不完全在于监管部门不作为,而是各责任部门对食品流通不同环节担负不同的责任,却缺乏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统筹协调,对接方面产生漏洞,问题也就因此产生了。对此,笔者建议建立专门处理食品卫生问题的负责小组,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制,形成一个全面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加强监管力度。

  第三是处罚力度不够。因为利润收益高而犯罪成本低,无良生产商便会知法犯法,食品问题在源头上就遏制不住了。对此,只有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并加大惩罚的力度,对问题食品的生产商、负责人等一概予以严厉处罚。只有这样的法治社会,才会培养起自律、守法的公民。

 一直以来,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我们感到忧虑和无可奈何。然而在这么一次公益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这几十名大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还有其背后“我们可以为食品监督付出更多努力”的可能性。只有社会、政府共同对这一问题采取“零容忍”态度,真正做出防范、监督、惩戒的实质举措,我们才有吃上放心食品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