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时评荟萃 > 正文

凝视黑洞 愿你此生不必颠沛流离

文字:王钟的 图片: 编辑:南社长 发布时间:2019-04-15 点击数: 分享至:

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公布的消息,让许多人彻夜难眠。这张意料之中模模糊糊的照片,在充斥娱乐八卦小道消息的自媒体平台遗世独立,迅速攀上了热搜榜头名。现在,网上已经开启了一场PS黑洞照片大赛,网友们大开脑洞,将黑洞照片安插在各种场景下。这并非简单的恶搞,而是以互联网的方式,对这张来之不易的照片致以最高的敬意。

2018年美国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成功的时候,网络舆论场也掀起过类似的感动。SpaceX公司创始人马斯克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特斯拉跑车发射进了太空,还在跑车上全程播放1969年英国歌手大卫·鲍伊的《太空怪人》——一首讲述宇航员与太空飞船故事的歌曲。在太空极客眼里,这种煽情的画面实在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

科学是性感的,空间科学无疑是其中最性感的领域。遥望头顶的星空,有的光线历经成千上万年才来到地球,被我们的眼睛看到——这种看到“过去”的体验,无疑是天文给人留下的极大魅力。

当然,作为非天文专业的人,尤其是文科生,对太空的想象大概也就止步于此。我有点沮丧地看到一位作家在社交平台上这么说:不要试图用人类常识去理解黑洞,它只能用数学去理解,人脑不具备理解这个尺度物体的能力。尽管这番言论在这个举世欢庆的夜晚多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但我也不得不承认,任何对太空的文艺想象,其实都只是在掩盖我们对宇宙真相的理解力不足。

人类为什么对这些遥远到难以用普通距离单位测量的天体产生兴趣?对未知事物的天然好奇心,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正是被自己的好奇心推动前行的。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遥望星空,也是为了观照我们脚下的大地。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虑,对属于我们的唯一一个蓝色行星的担忧,都促使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在许许多多太空类科幻影视片中,其母题并非无忧无虑的探索,而是对濒临破碎的家园的逃离。

《星际穿越》如此,《流浪地球》也如此,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切担忧都是殊途同归的。在有生之年,我们或许不会经历这些空间尺度的颠沛流离,但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文明冲突等各种不安定因素,都在持续不断地给小小的地球增添难以承受之重。

令人乐观的是,人类在科幻作品中的部分想象,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在公布首张黑洞照片的时刻,最让我感动的不是那个被红色光芒包裹的黑洞照片(这红色不过是后期处理代表不可见光的区域而已),而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中国的上海和台北六地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8处大型天文望远镜,从南到北横跨7000公里,最偏远的一台望远镜甚至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它们组成了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的“虚拟”望远镜。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刘慈欣笔下全球共建的掌握人类命脉的“行星发动机”,又仿佛看到电影《火星救援》中当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无力发射救援飞船时,中国航天部门雪中送炭,提供高性能发送机的场景。

很多人说科学是无国界的,在现实中,由于利益纠葛和壁垒,科学技术并非全然没有国界。然而,空间科学似乎成了少有的例外,在国际合作探索外太空事业上,国际合作是常态而非特例。自美国停飞航天飞机以后,美国航天员只能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此后,尽管美俄不断发生政治摩擦和争端,都没有影响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探索遥远的宇宙,或许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美俄共同从事太空探索,树立了互利互惠、容忍差异、和平共处的国际合作范式。

黑洞照片终于发布了。从此以后,人类在演绎黑洞形象时,终于有了一个科学的模板,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在凝视黑洞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凝视自己,回望属于人类自己的蓝色行星。对未知事物的渴望,源于对当下的忧虑和彷徨。在真正的星际旅行成为现实,在我们找到足以承载人类文明的新家园之前,请守护好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

(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