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天才远在天边,普通人近在眼前。地,系连着过去的记忆,也系连着今日的呼吸。”11月19日下午,人文大讲坛2014年之第三讲在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开讲。台湾著名诗人萧萧为同学们讲解如何书写普通人的故事,精彩地剖析了地与文学的密切关系。讲座由学校党委宣传部主办,图书馆承办,中文学院协办。中文学院副院长刘海玲主持讲座。
萧萧解读文学创作
“天才很重要,但比天才更重要的是普通人。”萧萧以张爱玲《自己的文章》里的一句话开篇,指出天才总是备受瞩目,但是天才有多少?在天才的周围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普通人的故事又该谁来书写?由此,“采集谁的故事” 变成一个重要的课题。
他表示,要知道采集谁的故事就必须明确什么样的故事值得采集,无论是专业领域的学习典范,令人感动的品德情操,还是庆典的历史记录,值得留下的时代印记,亦或是单纯喜欢、片刻有感的人或事都会有其记录的价值,“即将消逝的行业正面临衰落,或许你的笔触可以记录历史,锻造传奇。”萧萧认为,着眼自己熟悉的土地,寻找平凡普通人故事中的人性,把整个有高度、有广度的世界看成与故事里的个人在同一个层面。故事的书写没有隔阂,只需要一种开阔的胸怀,自然能够取得个人情感和人类社会倾向间的平衡。
谈到创作方法上的问题他指出,文学将对象陌生化后再去书写,或许在过程中会有新奇的发现。他也提到了创造意象:“如果要写我们和妈妈之间的爱,这里的‘爱’是意,如何表达这种爱则是‘象’。”文学旨在用具象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在讲到创作的三维效果时,他强调了团队的力量和作用:“你的书写对象中任何一方面的特质都会需要不同程度地挖掘,因此,在获取不同资料时需要不同的人。”
“有时,别人一两句话,可以传神地表现创作对象的个性、作风、作为。”萧萧提到,材料的搜集有文字材料、口头信息、实物图片等多种渠道,其中、要注意利用延伸的、发散的、精髓的资讯和信息。他主张采集真实事件,书写完整的故事,描写形象鲜明的人物,从而使故事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他指出,故事的采集写作有一定的原则,内容启发人心、结构扣人心弦、传主人格杰异、结局出人意表。同时,有原则必有例外,例外有时反而成为原则。他鼓励大家书写可以让读者奋起又可以引人深思的故事,为自己打开一个书写方向,为自己的文学生命开创一个时代。
讲座现场
附:主讲人简介
萧萧(萧水顺),1947年生,台湾彰化县人。现任台湾明道大学中文系主任,东吴大学、真理大学“现代诗”、“现代文学批评”课程兼任教授。十六岁步入诗坛。一生戮力于现代诗创作、评论及推广的工作。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与张默编选《新诗三百首》,成为台湾各大学“现代诗”课程必备之教材。代表作品有诗集《悲凉》、《毫末天地》、《缘无缘》、《云边书》;诗评论集《镜中镜》、《灯下灯》、《现代诗纵横观》、《现代诗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