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讲座集锦 > 正文

谁的青春不迷惘

文字: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7-10-30 点击数: 分享至:

青春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如此生机勃勃却又充满危险;它有瑰奇的想象,也有必须面对的孤独和焦虑。当面临青春的迷茫时,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许会你有所启发。10月27日下午,图书馆悦读沙龙邀请到广外西语学院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山学者张弛,为在场的读者做了题为《萨特对存在的哲学思考与文学揭示》的讲座。

张弛在讲座中

特立独行的大师

在讲座的开始,张弛向读者们介绍了萨特的生平,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特立独行、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萨特。除了是一名哲学家以外,萨特还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终身投入到社会事务当中,积极参加反战宣传,利用文学来阐释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当时掀起了一股存在主义的哲学风暴,其威力余波影响至今。1964年他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不接受官方的任何荣誉”,“不愿意被改造成体制中人”。

1980年4月15日,萨特因患严重的肺积水,逝世于巴黎塞鲁医院,终年75岁。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对此发表讲话称:“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萨特在20世纪的法国文坛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影响,被公认为20世纪的伏尔泰和雨果。

萨特的“存在焦虑”

张弛说道:“伟大的思想是成就一个伟大作家的必备条件。”在接下来的讲座中,张弛简要介绍了了萨特的哲学观点,并通过这些哲学观点来阐释萨特的文学作品。

在作品中,萨特通过对“存在”的深入反思,发现了被循规蹈矩的日常生活所遮蔽的种种“荒诞”现象。他以自己的哲学论著和文学作品,提醒人们严肃面对“本是的被遗忘”状态,邀请人们以“自由选择”的巨大勇气,并以“介入”的积极姿态,与“他人”建立主动的建设性“共在”关系,在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本质的同时,共同创造人类的新形象。

最后,张弛告诫听众: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行动哲学,激励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焦虑和孤独,并通过自由选择基础上的积极行动,在生活中发现和确立自己的存在意义;它也是一种鞭策,让人们不断地清醒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在改进自己和他人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展现本质,成就自我。

可容纳50人的悦读沙龙座无虚席

读者提问

读者:文学研究在有些时候会感到幸福,但并不愉悦,更多会因为发现自己的无知而感到不快乐,怎么办?

张弛:焦虑意味着对未来和目标不够清楚。哲学可以教会人一种理性的思考,例如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是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先做人,再做事,达到精神上的饱足,这是一种美好的潜能发现。孤独、焦虑是生命中的常态,是可以被超越的。因此,要清楚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学会规划自己的未来,对自己全面负责,不需要回避生命中的负面情绪。

读者:人是想成为什么人就能成为什么人吗?

张弛:首先,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混淆,把人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借用经济学术语)混为一谈。现代人道主义认为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和手段,因此,人不是“物体”或“东西”,人本身就有至高的尊严和价值,而且人人都有同等的价值和尊严。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有价值和尊严的人。但是,具体到职业规划、生活状况等,由于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天赋、机遇等差异,不可能自己想成为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人,比如不爱读书和思考,不打算读研究生博士生的人,却想成为今日中国高校的一名教师,这种可能性基本没有。存在主义意味着必须用不断行动和突破行动的障碍,来不断地认真反省,承认自己的能力,敢于面对现实,做适合自己的工作,但却始终记得要努力活出人的价值和尊严。

读者: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张弛:这种状态很常见。生命意志不够强烈,对自己的拷问不够严厉。如果将自己置于必须作出选择的情境,在各种不舍中强制性地做减法,直到只留下一个最不愿意舍弃的,就可以发现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舍弃就是一种选择,选择未必会正确,但每一个契机都是发现自己,要坦然面对失败,转化为继续奋斗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