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想为母亲写点什么,却总生怕笨拙的文字道不尽如此丰盛的灵魂。
我的母亲,因为穷,小学尚未毕业便开始做缝纫工,她当过理发师,也买过衣服,和我父亲扛起二老三小的七口之家。似乎一切平常得让你觉得没有记录的必要。然而,当捧起她再三推荐我读的《巨流河》,翻动书页,听她讲述,她的一切高贵只会让我欲言而恐不尽。“我在很多书上看到过张大飞的片段,每次都看得我哭,那些就出自这本书,我总是很想找来看。这本书可是我花了二十多块买来的”。我妈这一说,竟有一种是花了两百多块的感觉,似乎除却吃穿,其他为自己的爱好买单都让她觉得多少有些奢侈。
我想起初中一位语文老师,她说因为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主人公总看一本叫《牛虻》的书,出现过很多次,后来她也找了这本来看。这多像研究方法课上教授讲的:通过看论文结尾的参考文献,去找到更多相关的文章,以此丰富我们手头该课题的资料。然而,对母亲来说,阅读没有太多技巧性的东西,她本着人性本身对知识的渴望,本着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去读。甚至连我都时常心生羡慕,这样无目的的自由阅读,这样纯粹,纯粹得不容半点的功利主义。
母亲总是忙着里里外外的一切,张罗一日三餐,拉扯有心理障碍的妹妹长大,也为调理弟弟的肠胃而在广中医的公众号上学习颇多。似乎对她而言,人间烟火并不总是那么迷人,不总像小说里诗歌里写的那般,在小镇上袅袅上升和轻轻逸散。然而,所谓“生活给我以痛苦,我愿报之以歌”,也不无此等人此等事,是不得不乐观,不得不继续,却也偏偏优雅高贵。
母亲的生活里,何止柴米油盐,《思维与智慧》是她的知心,《读者》也是常客,《三国》如睿智的长者,《平凡的世界》也属于她的世界。我很记得,刚上大一时,总说自己想考研,无比笃定地说自己的目标专业和院校,那时,母亲努力了解,默默支持;到大三,我总嚷嚷着想要早点毕业,赶紧工作,读书的苦一刻也不想多受,她也一如既往的努力了解,默默支持。这习以为常的一切,直到和同学聊过才知道其可贵。她对孩子意愿地尊重,对学位的认知,已经超过了许多同龄女性,没有狭隘的学位情结和知识优越感,也没有愚昧的读书无用论和知识无用论。其心如海,可纳百川。
捧着《巨流河》,母亲滔滔不绝地讲着齐邦媛教授和她命运多舛的母亲,她温和洁净的父亲,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飞虎队和张大飞,还有战争胜利之日外面世界的欢呼和哭得天昏地暗的作者自己。似乎从母亲的眼中明晰可见,她从别人的故事里获取了生活的力量,她对生活的态度又何尝不是想齐邦媛前辈一样,内敛又平和。这种读者与作者的共情、共鸣,是何等的弥足珍贵啊!
茶色愈冲愈浅,我们越聊越远,从书内聊到书外,超越政治成败的人和事令人动容,超越学历门槛的质朴热爱令人敬仰。所谓“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大抵如此吧。
校园文学投稿邮箱:gwxb1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