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思政在线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法语/Français 俄语/Русский 阿拉伯语/العربية 西班牙语/Español 德语/Deutsch 日语/日本語 印尼-马来/Indonesia 朝鲜语/한국어 意大利语/Italiano 葡萄牙/Português 印地语/हिन्दी 泰语/Việtไทย 越南语/Tiếng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书评】关于《树王》我所想到的

文字:孙宏宇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22-04-08 点击数:

阿城的《树王》是一部让我感触极深的作品,以革命时期为背景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往往被一种沉重无奈的氛围所笼罩,《树王》也是如此。阿城的文字质朴平实,却直抵人心。它反映了在激情过剩的年代里,人们因丧失敬畏之心而酿成的惨痛悲剧。而“树王”这一标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多重的含义。

第一重含义即其字面意义,即山上最高大、最古老的那棵树。李立等知青们上山下乡,目的就是将山上“没用”的树全部砍掉,换上“有用”的树,山上生产队的队长尽管对砍树极为配合,但对砍倒“树王”还是有些忌惮,按照他的话来说,“这树成了精了,哪个砍哪个要糟。”这棵树作为树木之王,庇护着山上的众多生灵,也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家园,笔者认为,树王其实就是自然界的隐喻,知青们试图砍倒树王,意味着人类试图挑战大自然的权威。知青们把山民们对树王的敬畏之心理解成封建迷信。而在此之前,人与自然一直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大自然更是人类的母亲,树王被砍倒,标志着这种关系被彻底打破,虽然人类表面上赢得了胜利,结果却是两败俱伤,标题取作“树王”,无疑是对“树王”之死的一曲挽歌。

第二重含义即肖疙瘩这位活“树王”。实际上,“树王”一词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时,指的就是肖疙瘩。“队长说:‘砍那座山的时候,我砍过。可砍了几刀,就浑身不自在,树王说,不能砍,就不敢再砍了。’大家问:‘谁是树王?’队长忽然迟疑了,说:‘啊,树王,树王么——啊,树——’”生产队队长不慎说漏了嘴,说完以后又显出后悔的样子,他迟疑的原因或许是因为肖疙瘩身份特殊。肖疙瘩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出色的侦察兵,然而却因为纪律作风问题受到了处分,队长当然不能公开推崇他是“树王”。小说中没有详细解释他被称为“树王”的原因,但我认为,肖疙瘩之所以被称之为“树王”,自然不仅仅是因为他砍树最拿手,更因为他与树王有着许多相通之处。首先,肖疙瘩作为一名侦察兵,极为悍勇,扛过枪林弹雨,身上遍是伤疤,正如一株树苗在长成参天古树前,须经历风刀霜剑。其次,他的沉默寡言也与树王如出一辙,面对任何外界的打击,他不躲避,也不争辩,只是默默承受着,没有人能看穿他的内心世界。除此之外,他也如树王般护佑着一方天地,他参军入伍,用鲜血换来了此处的安宁。年纪增长后,他便遁入山林,无声地为这片土地献上自己的一切,也如那棵镇守在山顶的树王一般。而在故事的结尾,当知青们砍倒树王时,肖疙瘩便也随之去世,这正是因为,他的灵魂与树王相通,肖疙瘩早已将树王看作了自己,树王是他的精神寄托。

从作品本身流露出的态度来看,作者显然是偏向于肖疙瘩的。知青们一来到山中,就表现出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他们吃不惯山里的口味,走起山路来气喘吁吁,看到什么都要大惊小怪,还嫌弃泥地里长出来的菜脏。同肖疙瘩这样默默无闻却踏实稳重的山民相比,成天爱喊口号的知青们显得那么幼稚与轻浮。尽管如此,肖疙瘩还是包容了他们,他虽然不赞同知青们来砍树,却因为担心树木倒下时会压伤他们,依然来帮助了他们,最后要砍树王时,他也妥协了。在我看来,作者将肖疙瘩比喻为“树王”,其实也象征了一次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的尝试,然而树王最终被砍倒,标志着这种尝试失败,悲剧最终酿成。

“树王”这一标题可以有多重解读,文中的诸多细节也值得反复品味。在故事的最后,树王还是被砍倒了,肖疙瘩也死去了,在一个试图以人力推翻一切的年代里,这场悲剧是必然的,人们丧失了敬畏之心,沉浸在自我催眠的幻影中,终将酿成恶果。面对肖疙瘩的死,支书和知青们沉默了,但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最后,阿城对肖疙瘩坟墓的描述体现出了他的态度:“大家在山上干活时,常常歇下来望,便能看到那棵巨大的树桩,有如人跌破后留下的疤;也能看到那片白花,有如肢体被砍伤,露出白白的骨。”在他看来,这场悲剧是无法被挽回的,树桩是疤,花是白骨。读完《树王》之后,我感慨很深,阿城的《树王》不仅仅是对那一时代悲剧的慨叹,更是对今人的警示,愿今人能葆有敬畏之心,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