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刺杀尼克松》之前,我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性质的电影——我只是从片名感受到了刺激——如果知道的话,我是不会看的。因为在我带着欣赏的心情看它的时候,它却让我变成了电影里的主人公塞缪尔·贝克,饱受郁闷、无奈、绝望的煎熬。显然它是一部悲剧。
不久前,广州大学有一学生跳楼自杀。这一事件再次震撼了我们。如往常一样,在每次自杀事件后,我们都进行一轮暴风雨式的反思。校园网上便有一篇叫《大学生为何绝望》的评论文章。文章倒写得没怎么样,但它让我想起了《刺杀尼克松》。从电影内容的角度看,片名的设计显然是为了吸引眼球。其实质是塞缪尔·贝克为什么会绝望。所以我给它起了个片名——《塞缪尔·贝克之自杀(绝望)》。
无论是自杀,还是杀害他人,都是绝望的表现形式。因为在现代社会,任何人都要为杀害他人付出自杀般的代价。所以我把人类一切自杀类暴力行为统称为自杀或者绝望。
那人为什么会绝望呢?
《大学生为何绝望》简单地把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归结为自私。当然,我不否认自杀是一种自私行为。这从字面上也是可以看出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私是一种天赋人权。表面上看,自杀也似乎并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否则我们怎么会对自杀者生前如此冷漠?——在我看来,这就是人绝望的原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变化的原因有内外因之别,内因决定外因。人为什么会绝望?可把自私认为其内因。内因一定决定外因吗,或者说,内因一定在事物的变化中起决定作用吗?同样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必须是社会的人。那么人能完全决定自己吗?我不认为能。所以我认为,个人之外的环境,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特别是小半径环境,是决定他(她)变化的原因。我们人能对自然环境起能动作用,能改造自然环境。所以决定人变化的原因还主要落在社会环境上。
虽然塞缪尔·贝克无论从工作能力,还是性格品性上看,似乎都不太适应社会。但既然上帝赋予他生命,他就有生存的权利。可社会一步一步把他逼向不能生存的地狱。老板杰克·琼斯因为他的工作能力差而把他炒了,老婆玛丽因为他对家庭的无能而把他赶了,政府因为他的地位而把贷款承诺吹了。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公,贝克感觉无处发力,似乎有太多的不平需要去铲除,他觉得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活,对于世人,好像如此的无关紧要。他绝望了,他要发泄——新闻短片为他指明了绝望的形式:刺杀尼克松——与那位老板称赞的最伟大的推销员同归于尽。整部电影的实质就是塞缪尔·贝克如何走向绝望——而这个过程无时不刻不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塞缪尔·贝克是多么地无奈于社会,是社会把他推向绝望、死亡。
所以每当听到和看到人类的自杀类暴力事件,我都对自杀者表示同情和无奈,而对于死亡者没有过多的关注,甚至认为其活该。当然,我不是鼓励自杀类暴力行为。因为这种解决方式最大的损失者其实就是自杀者本身。我只是以一个活着的人的角度来警告活着的人:任何一个生命生来平等,要善待任何一个生命,否则逃脱不了自杀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