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让心灵在书上憩息

文字:郭良铭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7-03-14 点击数: 分享至:

    弯月,稀星,微风,蛙鸣。
  静室,青烟,黄卷,孤影。

  这是许多年前我在乡村读书时的情形。那时我正痴迷文学,暑假大部分时间都流连忘返在文学殿堂里。虽然没有古人“红烛夜添香”的风雅,但在这里我可以做一切我想做的。在文学殿堂里,我可以感受到恬美空灵的自然之息,获得心灵的解脱;可以站在梅雨潭边感受朱自清描写的荷塘精灵;也可以手执长矛独立朔漠,感受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也可以在夕阳下看那“古道西风瘦马”。。。。。。在这样的环境,手捧书卷孜孜品味,是孤独少年心灵最奢侈的享受。

    如今这种诗境早已像梦像雨又像沙,只能在梦里找到了。在日益繁忙的今天,我已不再有双明亮清澈的眼睛,不再有颗渴求的读书的心灵,语言早退化为单一的“人类交际的工具”,像许多的人一样,再也无法静心读点书了。

  那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种氛围,一种宁静的读书心境。白日我们周旋于房子职称之间,晚上回到家,早已被电视电脑俘虏了。在这房子和票子齐飞的日子里,浮躁的心哪有兴致去共剪西窗之烛,哪有心情去和李白“清风明月”,和清照“寻寻觅觅”呢?

  其实,静心,我们才能将心神置于一种空灵的意境,来和书对话。读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过”,另一种“读透”。前者仅解决一个是否读了的问题,后者则需用眼睛去感知,用心灵去触摸,用思想去求索。要读透一本书,需要我们挣脱尘世的纷扰、功名的束缚、灯红酒绿的诱惑,去追求一份宁静的净土。

  静心,才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超然物外。古人有“头悬梁,锥刺股”,有“映雪而读”,有“推敲”的典故,有“一字师”的轶事。事实上,我们今天读书的条件远比过去好。为什么环境改善了,生活富裕了,人们反而不能读几本好书了呢?是因为读书无用了,还是因为“书非借不能读也”?是因为房间太冷,光线太强,马路上声音嘈杂,还是因为人情往来太多不能不走?其实,这都不是理由,只是我们无心读书的借口罢了。

  其实,静心读书,不必在闹市声消失的晚上,也不必点一盏青灯故作苦行僧状。真正自由自在地读书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捧书静读,或斜倚门框,或慵懒于沙发,或蹲于暧暧的炉火前,细细品味感受字里行间的种种情致妙趣,只要耐得住寂寞,那满谷的幽香和满心的喜悦,你可自去耕耘去收获。心灵随书海沉浮,涤尽了沉滓,留下了空灵。
 
  静心读书,就是为自己的心灵恪守那方净土,让崇高的生命更滋润,更有韵味。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使人深刻,使人睿智。书籍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一本一本的书托着我们,使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面对实际生活中的攀登和探险。红尘扰攘,世像幻化不定,人们最向往的仍是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宁静世界里,静心读书,品味人生。

    昨夜西风凋碧树,那我们何妨独上高楼,去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但我们终不悔;于寻寻觅觅后,在我们蓦然回首之际,“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黄昏,夕阳,归鸟,幽院。
    茶几,龙井,古乐,书卷。

    书香茶香齐飘,就静下心来,让心灵在这里憩息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