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被曹雪芹列入了“薄命司”中,这就暗示了“红颜薄命”的悲剧结局。本文试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结合“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判语作一个简单的描述。纵然《红楼梦》是一本悲剧小说,但正是因为曹雪芹使贾府里不同性格身世的女子的命运走向同一个结局,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顶峰。
[关键词] 《红楼梦》 金陵十二钗 红颜薄命 悲剧
谈到《红楼梦》,不得不说的就是金陵十二钗——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史湘云、秦可卿、妙玉、贾巧姐、李纨。尽管红楼里的女子有几百个,然而更具特色的便是这金陵十二钗。读过《红楼梦》的朋友,不难发现金陵十二钗最后命运的结局其实都是一个个的悲剧。
“金陵十二钗曲”出现在《红楼梦》原著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指迷十二钗”,对书中十二个贵族女性的思想性格和身世命运作了提纲挈领的介绍。而贾宝玉恍惚翻阅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卷册中的判词也概述了十二金钗的性格、命运。曹雪芹把金陵十二金钗列入“薄命司”,由此看来,自有他的道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1]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两个对立的典型,她们之间围绕着与贾宝玉的婚姻恋爱产生的矛盾纠葛,也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构成全书情节的基本线索之一。
“玉带林中挂”,其中“玉带林”倒过来就是“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林黛玉是曹雪芹下笔最用心、着墨最多的人物。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用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在当时是与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相冲突的,然而不仅仅是她的这种反叛心理铸就了她的悲剧,她的多愁善感、“小性儿爱恼”以及贾母等人对她和宝玉感情的“无动于衷”,进一步发展了黛玉忧郁清怨的性格,最终在孤独中泪尽而亡。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了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是一个特殊的悲剧人物。对于宝钗,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虽然表面上她“随分从时”、“装愚守拙”、“罕言寡语”,一举一动显得“端庄贤淑”,这正是让贾母她们最后选她当“宝二奶奶”的原因,但实际上她熟谙世故,城府极深,她的“会做人”和虚伪讨好了贾府的家长们。虽然她最后如愿的当了“宝二奶奶”,胜了黛玉,却仍无法改变自己要在孤寂冷落中抱憾终身的悲剧命运。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宝钗其实也是当时封建社会里被毒害的千万个人物中的其中一个。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2]
说完林黛玉和薛宝钗,第三个要提的便是王熙凤。王熙凤无疑是曹雪芹塑造的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正是对王熙凤的真实描绘,也写出了其悲剧的结局。她耍弄权术,重利盘剥,狡诈毒辣,谋财害命,妄图总揽一切,统治一切。到头来上下埋怨,众叛亲离,恼羞成怒,郁闷而死。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贵为皇妃,荣耀一时,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女子是何等的光荣。元春入宫二十几年,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种种黑暗、腐败和勾心斗角,不仅仅如此,元春进宫之后,只返回家中省亲一次,当第二次从宫里传出消息时已经是元春病重之时,最后终在森严的皇宫内暴病身亡。皇宫在她看来,不过是一个“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样的悲剧,不知发生在当时多少被囚禁于皇宫内苑的女子身上。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贾探春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没有被富贵蒙昏了头。曹雪芹用“敏”字来形容探春,她性灵敏锐,做事敏捷,心地敏慧,还有庶出的敏感。然而最后探春远嫁他乡,只有千里东风与她相伴。不过如果要说十二金钗中谁的婚后生活比较幸福,应该算是探春。也许这就是曹雪芹给这个杰出女子远嫁的一个安慰。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3]
贾迎春怯懦无能,遇事退缩,只求清静自保,这都造就了她最后的悲剧结局。迎春和探春的婚姻生活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她出嫁后一年就被丈夫虐待而死。其实迎春的这种安于待命、任人摆布、没有追求、没有抗争的性格,也是贾府中许多女孩子身上潜藏的悲剧因素。
富贵有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史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末世,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的一生。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是十二金钗中死得最早的一个。贾荣之父贾珍与儿媳妇可卿之间的乱伦本来就是当时社会所不容的,她被迫自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贾府没落的趋势。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坐笑谈。
李纨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年纪轻轻就守寡,她的青春就像春风中的桃李花一样,一到结了果实,也就衰谢了。她过着那种在家抚养亲子、闲时做做女红、写诗诵读的生活,一概不闻不问,最后虽然赢得了“贞节”的美名,但是一个女子美好的青春就这样消逝了。
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贾惜春和妙玉都皈依了佛门,不过最后的结局还是略有不同。惜春出家为尼后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而妙玉始终恋着宝玉,在贾府衰败后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这也是佛门对她的惩罚了。
势败休云贵,家亡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贾巧姐在《红楼梦》里的着墨不多,不过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自是要提一提。在贾府衰落后,巧姐幸得刘姥姥的帮忙,把她带出了大观园,此后过着乡村生活,成了村姑,她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不过比起她的姑母们,她算是幸运的了。
十二金钗的悲惨结局在当时看来是无法避免的,其实不单单是她们,贾府中的其它女孩子也难逃悲剧的命运,“红颜薄命”这个词终是印证在她们身上了。《红楼梦》会一直受到学者的关注和喜爱,在某个程度上,不能不说是这种悲剧的效果——它的悲剧,是“红颜薄命”的诠释,然而这种诠释,又不同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金陵十二钗的不同性格和身世,都使她们走向一个同样的结局——“薄命”,因此《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顶峰。
[注释]
[1] 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引自《红楼梦》(岳麓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2] “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鳳),也就暗指王熙凤。“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琏对风姐态度的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3] “子系中山狼”中的“子系”二字合为“孙”的繁体字(孫),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这里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阴险狠毒。
[参考文献]
1.《红楼梦》(第五回):曹雪芹、高鹤著,岳麓出版社,2001年9月
2.《诗词名句鉴赏辞典》(第427页):新疆青少年出版,200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