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以繁荣的名义构建虚无

文字:林泽蔼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2-10 点击数: 分享至:


  一.引子

  上周五晚,我欣赏了广东省文化节暨第五届大学生走进剧场的粤剧《三家巷》专场演出。情节、灯光、布景、舞美、唱腔、对白……一切都是岭南文化的娓娓诉说——非一般的观赏体验!

  诚然经典,但为何无法跻身主流?为何需要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施行1元购票进场?为何需要振兴粤剧基金会支持?

   传统的存废可以是再正常不过之现象——就宇宙的诞生与演变或者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而言,某些特定时代背景下积淀而成的文化就如同《诗经》所记载的朝生暮死之蜉蝣——旦暮为期,概不过三日尔。

  当前代的遗存不再具备继续生长的土壤,当断则断,何用唏嘘。

  马恩将美学层面的悲剧定义为有现实性而无现存性。借用一下,如今我们所面对的传统是否依然具有现实性呢?

 

  二.茶不再“早”

  前不久《羊城晚报》报导,“盛极一时的广州传统早茶近年已萎缩,经营早茶的酒楼与鼎盛时期相比已减少约三成,早茶的“味道”和价钱有脱离大众的趋势,早起喝茶的市民特别是年轻人也日渐减少。”

  “广式早茶始于清同治年间,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埋单’等广式俚语闻名天下,早茶也在上世纪90年代在广州遍地开花……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广州紧张的生活节奏使得大部分上班一族不愿意将难得的休息时间浸润到早茶中……

  难道极具岭南风情的“一盅两件”就此消逝?

 

  三.人类机械化

  颇为痛心疾首之余,我不禁自问——若有机会,我会不会早茶呢?

  不会,是的!——将一个早晨“贡献”出来,悠哉游哉地一边叹茶和品点心,一边看报或聊天,实在太“奢侈”了,感觉犹如文物收藏家不会将自家珍品轻易相送。

  学生尚且如此,而作为工薪阶层的上班一族,为了挣生活从早上忙到入夜,起早摸黑者就不必多言了!

  如此休闲的背后,是巨大的时间成本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层面上的极度罪恶感。

   这引人深思——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在短短数百年间,人类社会完成了过去数千年都无法比拟的物质财富积累;更甚者,如今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一日千里,转瞬间新知已为陈迹。大时代下我们的现代生活也得益于科技昌明而被几乎“全库武装”:洗衣设备剪断了人与其身上衣在脱离人体后的繁琐关系,电饭煲为生米煮成熟饭的物理变化过程提供了一个高效率的反应空间,多样先进的现代通讯设备颠覆了人类的交流方式从而也淡化了人伦的思念情愫,飞机和汽车用一日千里剪断了周杰伦歌曲《千里之外》里无奈忧郁的离愁别绪,高科技医学支撑下的现代人寿命只能令古人望尘莫及……

  人类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无论是生命的空间自由度还是生命的时间宽度。依此推理,我们人类社会应该可以享受更多的空余时间,迈进以“有闲阶级”为主的现代社会,新老广州人都可以将享受一个美妙写意的早茶作为一天之始——人们自由地计划着如何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生命在慢镜头中展开……

  然而,事实却相去甚远——似乎社会越发展,科技越发达,我们的生活节奏却越发紧张。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知识爆炸时代,人们必须的信息资讯和科学技术承载量同样是过去数千年人类社会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一个无底洞,也是人类时间解放程度所远远不能及的。

  以科技为中心,现代社会或者可以这样笼统阐释:一部分头脑发达人士着力理论实验阶段的科学探索,一部分善用资源人士则将科学成果通过生产转化为现实应用,再有一部分人就在竭尽全力将各式各样先进科技产品销售到千家万户。这三部分人构成了社会主体,而科技产品是包括从日常生活品到高端奢侈品等一系列物品在内的极其宽泛概念,全社会每一个体都在多多少少地在应用着科技产品。于是,人们夜以继日,各自努力做好自己所属工作,才能获取尽可能多的报酬来购置更多的先进产品为生活提速,以空出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获取薪金,现代生活就是一个固有模式的循环……

  另外,只有捉住一切时间与时俱进,掌握最近资讯,方能在科技飞速进步中赢取一片生存空间,而每一个人都如此挣扎,也形成了人与人之间横向的互迫性竞争,也直接使科技进步的加速度更快。

  渐渐地我们的生存环境被彻底地改变了,当为我们服务的科技产品越来越人性化,人类也在不断机械化——站立在科技的巨大车轮上,一成不变地疲于奔命,一往无前——构建于先进科技社会之上的居然是人类的虚无空壳。是否最终有一天,科技成功孕育出新人类,而人类则退化为机器?

 

  四.“意境化生存” 

  中国古人强调意境,注重个人自身的浪漫臆想、洒脱延伸和写意发挥。

  孔夫子的《论语》从来不是直白的道德教化,当你在“树欲静而风不止”上明了了柳枝随风翻飞欲怠却风吹不止的无奈,就自然参悟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天地人伦——自然之道皆在自然的赋比兴中向自然求取。

  一壶香茗品百味,百味更是人生况。中国人与茶的千年际会,实际是对个人命运丝丝入扣的描述。

  国画中留白手法的运用就是画者通过局部的精心经营,实际上让观者的思绪

  以画面上意象为表达原点无限延展,画外音渺渺。魏晋时期的画家在玄学的指引下主张“传神”,传神即写意。顾恺之在其所著画论中提出“迁想妙得、悟对通神”思想,成为当时作画的最高标准要求。

  传统戏剧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抽象化艺术语言。武将背插军旗预示着身拥雄兵百万,手执马鞭轻扬交代了将马疾驰,急促洪亮的铜锣营造了两军对阵的千钧一发,脸面书画表明了忠贞与奸佞……

  前不久现场观看的《1699桃花扇》更令鄙人惊叹不止:李香君在“一桌两椅一烛台”的闺房造景中传神演绎了一头撞柱、以身殉情、血溅诗扇的坚定与大义。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里,我们又在来自杜丽娘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经典唱段里新历着惊梦之游园。

  当目光转至唐诗宋词,一切意图对意境的解说似乎都只能成为生活艺术化的大环境下古人诗意栖居的奴隶。

  东方美学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即人与宇宙万物的相容相生,包括艺术家创造的作品。而艺术在东方国度不能仅仅以其作品本身丰富夺目与否来评价,更重要是衡量其能否牵引出客体接受者的“主观改造”,从这个意义上讲,接受者同时也转变成为了一名对艺术深加工的创作者。

  所以,捉住东方文化的主旨,首要自备一颗感怀万物的细腻心绪。而更宽泛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得益于我们民族自身强大的“意境化生存”——这是孕育东方文化的母体,也为其提供了发展和完善的成长环境和客观条件;另外,中华文明体系的壮大也反过来维系着如此一种生存方式继续延续的合理性。“意境化生存”与东方文明的互动可以定义为鸡蛋和鸡的关系。

 

    五.意境的快餐进行时

  千百年来,自夏商周以至于近代,没有任何一种外来因素能够促成上述两者互利共生关系的破裂和瓦解,直到有一天——

  当友人送别由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长亭别酒后依依相送千里到桥头岸边柳树下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转为如今高楼大厦的生存空隙之间,车水马龙的大道边上的握手道别,相约手机或者网上保持联系,车辆疾驰的声音都将要淹没临别的再见……

  我们应该意识到真正的变革到来了。

  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活动的场景换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程序化工业设计出来的产品、同样工业化了的自然环境……一切都是如此的生硬和严肃,以至于人们已无法从中生发“意境”,当然我们大部分人也不愿付出如此巨大之时间成本。如此一来,我们自身的“意境化生存“的传统能力也就渐渐退化,而传统文化也就黯淡憔悴了:

  传统戏曲犹如古稀年迈之卖艺野老,终日拖着让人听觉沉闷繁杂的步伐,手执传家二胡,辛劳游走市井,即便这样也只能招徕同龄人的孤芳自赏;

  流行乐坛歌手则通过直抒胸臆式的艺术表达方式直白无误地演绎着大众的心声,并迅速成为追捧的对象,他们的音乐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的精神写照和情感寄托,传统意义上的诗词歌赋不再占据主流。

  现代文化就是一盒粗制滥造的快餐,快餐使任何山珍海味都成为多余。

  我曾多次力邀父亲一同欣赏粤剧,但都因戏剧行进节奏太慢,难以适应而被拒绝了。我想,传统戏剧里面独特的唱腔将一句话千方百计拖长,甚至一个字就拉了数个音节,是预留足够时间让受众在情感维度上为情节曲线计算属于自己的坐标和斜率并肆意延伸出去——就是戏曲的留白吧。经常可以观察到爷爷及其同龄人在欣赏这种“百转千回”之时入迷得不由自主地随节奏摇头晃脑,手指敲击桌子也如轻盈的音符在五线谱上跃动——此刻,他们本身已是《长生殿》中“唐明皇”、《空城计》之“诸葛孔明”或者《桃花扇》里“史可法”……

  如此情真意切的角色扮演,定是我们一般人所疑惑不能体会的——同样的音频信息,引发同样构造的耳膜振动,却收获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六.后“意境化生存”时代?

  当今泛科技化商业化娱乐化的社会,能否瞬间吸引眼球,顷刻俘获  芳心已成为衡量社会各物的存在价值判断。

  古老的文化在“边缘化生存”,新生的流行元素无法沉淀为文化——这家唱罢那家登台,在如此状态下呼吸过久,有人会感觉身处文化真空——一切都是流水,一切都是泛模式化……

  这时,我们看到:

  青春版《牡丹亭》热潮吹遍大中华,欣赏昆剧成为当下都市白领的时尚之选;

  于丹说老庄、谈论语,举国恭听,百姓引为街头巷闻;

  凤凰卫视以推动中华文化传播的己任,影响力日增……

  似乎传统在向我们走近,或许这不叫走近,而应是我们的心态在回归呢?

  如同《千与千寻》主题歌所唱道:

     最初的早晨,宁静的窗户;

     归于无有的身体,不断被充满;

     不再探求海的另一方,因为光辉就在这里,在我心中被发现。

 

  我依然无法想象,古人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生命光景里活出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