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劳动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共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的文化差异。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刮痧》这部电影以中西文化为题材,围绕刮痧这种传统的中医疗法的合法性问题而展开。主人公许大同在美国建家立业,小有成就。在全美动画游戏制作比赛中获得大奖,他把远在中国的爸爸接往美国。然而由于中美文化的差异,生活上起了一些波澜。许大同的儿子发高烧,他的父亲用刮痧为孙子治病,却被医护人员怀疑孩子遭受虐待。儿童福利院把许大同告上法庭,造成其父子别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弃。幸亏许大同的朋友昆兰去中国亲自证实刮痧的真实性,最终许大同一家完满团聚。
这部片拍得非常好,尤其是在细节上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鲜明对比。
一.亲人之间
影片开头在颁奖会上,小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打架,小丹尼斯不认错,许大同当着朋友的面打了5岁的儿子一巴掌,认为这是给朋友面子,却被朋友误解为不尊重孩子的虐待行为。从这里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小孩的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在中国,小孩犯了错,家长会当众打骂小孩,全不考虑小孩的自尊心和面子。在教育小孩的时候,还认为打是亲,骂是爱。在美国则完全不一样,美国人比较尊重小孩的自尊心,不会轻易打骂小孩。
从《刮痧》中不难发现在对待感情上中国人的感性与美国人的理性的对比。许大同一家的亲情表露无遗,而美国人则一直围绕着法律。许大同在听证会上读出感人肺腑的供词,却被控方律师以证据所打败。许大同更是为了让年迈的父亲与孙子见面,不惜冒险带走在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后来还上演警车护驾的一幕。所以,中国人与西方人各自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以情为中心的情感主义与以法为中心的理性主义。
研究这一点,还必须追溯到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根源和其经历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决定人们留在广阔的平原上发展农业,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一个圆圈般团结集中,从而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社会。几千年相对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成就了对单一领导的崇尚,注重礼节的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保守、含蓄的中国人更习惯于直觉思维,呈螺旋状的思维曲线。
西方的文化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多山的地势与曲折的海岸线不适合发展农业,人们不得不出海探险,松散的关系呈点状分布。商业的发达促进了西方人对法治公平的意识。从古希腊罗马文明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无一不是强调个人和人权的重要地位。直接的西方人以科学和理性的方式思考,形成直线式的逻辑思维。
二.朋友之间
《刮痧》中,许大同的父亲在美国偶遇朋友老霍,难掩两人感情之深厚,两人虽多年未见,情谊未改依旧如初。老霍猝死,老人十分伤心,落泪不已。
而在听证会上,许大同原以为朋友昆兰会帮他摆脱官司,没料到竟被他无心指证,导致两人反目成仇。如果是在中国,朋友宁愿说谎话也要帮他摆脱官司,美国人却选择了诚实。这就是两国文化差异导致的现象。
最后,昆兰为了朋友亲自来到中国搜集关于刮痧的证据,从而证明了朋友的清白,这说明美国人并非轻视友情,而是重视行动,不轻易用言语来煽情。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很讲究朋友之间两肋插刀,一方有难另一方鼎力相助。在这里,我们不谈中西方的差距,光是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就和我们差距甚远。金庸先生曾和日本作家池田先生畅论了友情的问题。金庸认为重视友情是中国人的伦理观。池田认为在人伦关系中,中国有横向的朋友一轴,而日本则较缺少,故在日本寻求知己不易。传统上,中国人认为兄弟比夫妻之情更重要,有古谚说:“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不可续。”这一部分是由于对妇女和妻子地位的轻视,但无论如何,兄弟关系在中国社会中受到极度重视。
三.人权方面
美国号称是明主法制国家,非常重视人权,即使是亲人父子之间,也讲究尊重各自的权利。比如说,美国的父母进孩子房间要先敲门再进去,而中国的家长就很少敲门,直接闯进去。而像未经孩子同意,翻看孩子的信件和日记这类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当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国人尊老爱幼,以孝顺为美德,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在大人查看小孩的东西,自古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刮痧》中,许大同为了去警察局接父亲,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这在中国再平常不过了,在美国却是违法的。正是这一行为引发了后来的矛盾:在慌忙中小丹尼斯受伤,送往医院才被发现刮痧留下的红印,而被医院怀疑虐待儿童。
还有一个情节,在官司现场,医院护士状告许大同妻子怀孕待产时,许大同不在其身边照顾她。而且难产时,许大同选择妻子的生命,愿意放弃小孩的生命。这个作为护士的借口攻击许大同剥夺小孩的生命权利。这里也反映了中国法律与美国法律的差异。
在美国,堕胎是违法的,美国人尊重每一个已经形成尚未出生的生命。而在中国,堕胎的现象很常见。一方面,受传统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毒害,中国的孕妇在做B超检查后,一旦发现是女孩常常会打掉。很多女婴被抛弃。所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禁止医院做B超检查,禁止抛弃婴儿。另一方面,中国有一些未成年少女意外怀孕,受不了世俗的眼光,只好悄悄去医院堕胎,有的甚至瞒着父母单独去做人流。所以在中国,人们丝毫没有觉得堕胎是侵犯人权的行为。
四.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于认知方面,刮痧是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但在西方人眼中却是虐待行为。中医难以被世界承认,而中医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流失。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正义的英雄,代表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美德,却被美国律师反诬为野蛮、暴力的象征。
《刮痧》的矛盾主要是由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引发的,最终和解的方法就是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这一跨文化的冲突也突显了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排斥现象。为了确保自身的中心地位不被动摇,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异质就像人体的排外反应一样排斥,避免损害纯洁性和统一性。只有消除这种偏见,文化之间才能融合。
许大同就是移民文化的一个缩影,居住在西方却保留着中国的传统思想。他追求美国梦,渴望溶入美国文化,但中国文化早已在他脑袋里根深蒂固。他就如同自己设计的游戏人物,孙悟空和超人的揉合,成就了一个双重身份的文化杂体,避免了两个文化身份的对立。最终,在各种矛盾激化平息之后,他终于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的酸楚,永远不可能融进西方社会的。
郑小龙导演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没有高低之别。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宽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不同文化在这个大溶炉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刮痧》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停留在浅层的中西文化比较,更在于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憧憬。避免不同文化冲突的关键,就是相互的了解和包容。影片最后,星光灿烂的夜空深处响起各种语言的声音,其中许大同在教儿子讲中文,这似乎预兆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多元文化身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