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赶赴思想的盛宴——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字:无心人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2-29 点击数: 分享至:

   
  初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在高中的课本上。就在那个时候,走进了他的沉静弥漫的、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和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的古园,我就没有走出来过,确切地说,是那些文字和思想就再也没有从我的思绪里走出过,它占据了我的思想,拨动了内心那根渴于阅读渴于思索的弦。就是那次的初读,泪落脸颊却只是感觉到他沉重的悲伤,心潮涌起却单单沉浸在睿智的言语中,若有所思却又不很明朗其中的哲思。无论是漆黑而闪烁着寥寥星光的、空旷坦荡的抑或朦胧温馨与寂寥的古园,都像冉冉而升的旭日般,放射着神圣和旷远,仿佛教堂响起的晚钟,而又更添几分自然与恣意。后来每每邂逅《我与地坛》,其实有时候是刻意去寻找,宛如赶赴思想的盛宴,就不禁捧起来,再读一遍,再读一遍。每读一个字一个句子,就仿佛踏着他在古园子中的一个足迹,循着他的思想的痕迹,思索每缕闯入脑海中的思想。

    与其说是这座地坛给了他一个宁静的去处,不如说是他自筑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园子,将自己放逐,放逐到自然的澄净中去,到心灵的堤岸边去,到生命的真实隽永里去。而如今的世界,如今的我们,在混浊喧嚣的尘世中,在瞬息万变的城市里,有多少个人能够放慢脚步,享受自然的恩赐,思考生命的意义;有多少人能够暂时驻足,畅游在属于心灵的净土,翱翔在生命的探索中。 “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或许他只是因为挫折才逃避到园中去的,但是在园中的他却敢于面对自己,开始思索对于自己极其重要的人生的问题,他注意园中的每一个变化,他为自己找到试试活下去的理由,他洞察生死的意义,他参透了诸如夕阳旭日的事物的两面性。

    我想我比他幸运,我早早就意识到我的母亲的艰辛。虽然我现在只是一个仍旧依赖母亲的大学生,但是我一直以来总是尽最大的努力让母亲放心,不让母亲操心。上小学的时候,母亲担心你会不会被比自己高大的同学欺负;你上中学的时候母亲害怕你会跟着不规矩的学生学坏;你上高中了,开始离开家独自生活了,母亲又焦虑着你能不能照顾自己的生活;最后你上大学了,母亲心中满满不舍却又不得不挤出笑容或许还含着泪送你上车远行,然后直到车消失在乡路的尽头。不过我想是因为他的突然的残疾了,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使他忽略了自己的母亲的感受,在他以后的人生里,成了他永远的愧疚。“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爱,一个永恒却容易被忽略的主题。多少的子子女女,在母亲离去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尚未好好珍惜母亲的爱,在母亲离去之后才知道已经来不及报答母爱。然而,他又是比我幸运的。“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 疼爱和理解是两种境界。我羡慕他有着这样一个母亲,深沉而伟大。母亲深知什么时候该给予孩子自己独处的空间,她知道这需要一个过程,虽然她一面担心着儿子。倘若在人与人之间,理解严重缺席,那么交流只是彼此没有灵魂的对话。我和母亲之间是没有间隙的,我们亲密。但是,在某些方面讲,我们却又是有代沟的。总有些事是不能对母亲讲的,总有些想法是无法表达的。但是,母亲依旧是我最亲最爱的母亲。

    他的瘫痪无疑令他一度陷入了绝望的悲伤中,就连他在园子中的所见所感也都被涂染上灰色的哀怨,就如他在园子里“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就如“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但是他并不只是悲伤,并不只是在园子里寻找慰藉,他在园子中开始思索,开始游荡,纵然园子不大,他却仿佛走了万里路,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命。 他认为“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而我仿佛也在阅读的时候感受到那种光芒,像菩提,像晚钟,像他笔下描写的“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灵活生动。这一切,让我感受到这个虽然矮了的生命的高大,这个虽然行动不便却走得比我们都快的生命的灵魂,这个遭受了命运的重创而变得沉默的生命嘹亮的内心呐喊。

    史铁生也想到死,可是他的伟大在于他使自己活了下来,并且很成功的活了下来,凭借的不是伟大的理由,而只是尝试着活下来这个简单近乎可笑的理由。不甘心也好,不舍得也罢,对于死,这个每个人必然有的结局,史铁生的阐释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看完这个,我也有了他的“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这种感受。生活总是不平坦,生活也不会总是如人意,当觉得生活待我不公平的时候,我会想一想他的话“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思绪的淡季,跨越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我没有史铁生的睿智,无法自己读出生死奥妙,我只是借着他的,来偶尔作为自己思想信念的支撑。 他在文中提到的例子“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正好是我现在的处境,虽然这与生死是不同的情况,不过也能让我具体感受到那种感觉。他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而我总是习惯找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远离人群的地方,也去呆坐,去默想,去晒晒阳光,听听鸟叫声,丢开繁琐的作业和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内心,去细想生活的美好。
     赶赴思想的盛宴,咀嚼灵魂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