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巧的很,这回赴美刚好赶上美国的金融危机、经济衰退,而且是美国第44届总统选举的尾声阶段。这是既幸运又悲哀的经历,幸运的是能够目睹和体验这百年一遇的事件,悲哀的是经济衰退并非一件好事情。
从2008年8月我到美的日子开始,美国的经济状态就每况愈下。首先声明,这完全不是由于Harry本人来到美国后带来的后果。经济学研究(当然是来源于逻辑学)中有一种必须避免的基本的认识错误,叫后此谬误(拉丁文: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 英文:after this, therefore because of this;“在此之后,因之必然由于此”),它是指这样一种不正确的推理:如果A事件先于B事件发生,A事件则是B事件的原因。观察到事件A 在事件B 之前的事实并不证明事件A 是事件B 的原因。认为“在此事件之后”便意味着“因为此事件”就是犯了后此谬误。哈哈,Harry到美国后,美国经济开始衰退,但是,别扁我,因为,衰退并不是Harry带来的。
危机不是我带来,但是,危机至少让我在美国给美国大学生上宏观经济学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机会。课堂上很容易现身说法,随手拈来很多活生生的案例。老实说,上宏观经济学时,次日的课我基本上是把前几天甚至前一天发生的事件当成案例或例子展示给学生,作为刺激课堂讨论的话题。
一方面是经济统计数据的坏消息不断,失业率攀升,GDP增长率下滑,CPI上升;另一方面是布什政府挤出吃奶力气、不断努力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说是吃奶力气是有理由的,因为,08年9月份左右出台的7000亿美圆的刺激经济计划一开始就遭到很多国会议员的强烈反对。可见当时很多人,包括美国的决策阶层的某些官员根本还没有意识到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布什甚至已经发出这样的最后通牒:“如果议员不通过这个刺激计划,他最终将会行使总统的特殊权利,强行签发这份财政政策。”因为,他确信,美国的整体经济已经面临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危险,如果国会不立即采取行动,美国会马上陷入深度的金融恐慌,悲哀的情境将无法避免。国家最终将经受长期的、痛苦的经济衰退时期。我们必须尽力阻止这个事情的发生。行动是,开始7000亿美圆的、前所未有的经济刺激计划。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当时在我的周围,最流行的话语可算是“bailout”(经济刺激计划或者所谓的救市计划),在课堂上,我再把这个单词发扬光大,也算是为这个热门词的流行做了一定的贡献。
再者,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两大竞争对手的总统选举口号也逐渐明朗,即保证上台后,能够继续布什总统的未竟心愿(由于财政政策的时滞性,布什的计划哪怕马上实施,效果也不会即刻出现)。麦凯恩的美女竞选副总统萨拉·佩林甚至在竞选广告中宣称:“这将是美国实行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时机(It is a time for America to implement Socialist policies)。”我觉得,佩林的这个宣言未免过于风头太旺,可能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不少美国朋友竟然对此津津乐道,大赞其魄力。可见美国人的心态还是蛮开放的,像霍夫斯泰德先生的文化理论总结的那样,这个民族的不确定性规避心态很低,愿意迎接任何挑战。
二
话说回来,上述的言论,无论是布什的“bailout”,还是佩林的“社会主义”,其理论基础都离不开一个超级大的鼻祖,那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
千万不要被这个名词所吓倒!其实,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十分简明扼要的,如果非得要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政府干预经济。即在经济进入衰退的情况下,如果居民支出和厂商的投资行为锐减,则政府应该出手承担刺激经济的义务。途径是通过两种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和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财政政策是对政府支出行为和税收政策的调控,经济衰退时扩大政府支出、降低税率以增加居民和厂商的可支配收入,经济过热时,反其道而行之;货币政策的目标与财政政策一样,只是手段不同,后者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来调控经济行为,大概包括三种主要工具:再贴现率(discount rate)、法定保证金率(RRR—Required Reserve Ratio,商业银行在收到存款时向中央银行缴纳的保证金比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即国债的发行和收购市场)。在经济衰退时,降低再贴现率和法定保证金率、回购国债,提供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发展,过热时则反其道而行之。
如果要更简化一些,则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
GDP= C + I + G + NX
GDP大家耳熟能详,即所谓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年在一个国家内所有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目前,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和状况的最基本的指标项目。所谓经济衰退或者增长,衰退多少增长多少就是按照GDP的百分比界定。
这一个等式说明,GDP的大小,是由四大块面决定的。第一是C,居民消费(household consumption);第二是I,厂商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第三是G,政府支出(government expenditures);第四是NX,出口净额,即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值,出口大于进口即为贸易顺差,反之为逆差。
这就很明确了,在一个经济实体中,如果前面的两大块面瘫痪了,要维系等式另一边的高数值,出路则只有G出手相救,这就有了政府干预的基础。
这个公式让我们把复杂无比的经济现象看得如此简单明了。难怪有人把它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功能和意义完全不亚于电脑、原子能等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其他伟大创举。
这个发明的始作俑者就是凯恩斯,然后,再由一个叫西蒙.库斯涅斯的经济学家将之具体化、行动化。即通过专门的政府机构在全国各地收集信息数据,然后整理加工再向大众报告。
此发明的诞生时间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之后。在此之前,人类普遍信奉所谓的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即自由放任经济(法语叫Laissez Faire)。古典学派理论确信,供给本身能够创造需求。就是说,你只要制造出产品,将会有人购买它。这也没有什么不对,任何一种产品,只要你能够耐心等待,总有一天会有人购买它---比如它几百年后变成了古董。因此,古典学派被称为:长期学派。问题是,我们总能够等待那么长的时间否?
三
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凯恩斯对古典学派的讽刺是:在长期,我们都将死掉(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关键在于短期我们应该怎么办?
短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短期会出现经济波动。经济波动幅度小倒没什么,大起来,那就是要命的恶魔。
不是吗?30年代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不就那样突发而致了。当时,世界人民所信奉的“供给本身能够创造需求”的理念完全失效。当时供给是很富足的,商品丰富,但是,所有的那些商品都没有市场。后果就是农场主倒掉了河流一样多的牛奶,杀死了蚂蚁一样多的牲畜,摧毁了牛毛一样多的水果。你也许会说:哈,美国人那么傻,干吗不把这些产品免费送给其他人啊?这就是我们从前所津津乐道的资本主义的腐朽性之一。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他们这样的非人道行为。
我们来看看原因。产品卖不出去并不是产品太多,出现了过剩,问题乃是出现在需求方。购买者没有货币、缺乏购买力,也就是说,广大的人民群众手中没有足够的收入,根源在于很多人失业,没有工作。
凯恩斯主义就在这样的天时地利环境中横空出世,其宣言就是: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来纠正短期的经济波动。也就是政府出面来撬动经济,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让大众享受更多的就业机会,以此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从而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凯恩斯主义就被人们称为:短期学派。
凯恩斯革命将美国从深重的经济灾难中解救了出来,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从此后被发扬广大,成为纠正短期经济波动的良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就是开始加大政府支出,以加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如,铁路、公路、飞机场等等。听闻在当时的英国,竟然有把这种方式发挥到令一个极致的。就是今年建了一座桥,明年叫另一拨人将之毁掉,然后,再请第三拨人重新建设。不管怎样,反正是热闹了,开工了,就业了,有收入了,购买力增加了,厂商有活干了,经济也就因此而从衰退中恢复了元气。
从大萧条后的罗斯福新政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末,凯恩斯主义在世界不少经济实体被视为圭臬。由于其宗旨是政府干预,有些人又把凯恩斯主义等同于社会主义。如中国,就被西方国家称呼为患了“凯恩斯综合症”。
无论如何,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都有发展、进化,与时俱进,凯恩斯主义同样如此。凯恩斯主义的鼎盛或式微都反映了时代经济环境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石油危机后的西方国家开始摈弃凯恩斯主义,古典经济又被顶礼膜拜。因此,从里根到撒切尔夫人,都在大谈“deregulation(放松管制)”,崇拜经济自由主义。以致产生了美国经济史上另一个以总统命名的主义,即所谓的“里根主义”。里根主义的要义是摆脱政府干预,促进私有化,让市场本身发挥功能。此时期刚好是中国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初始阶段,这种思潮对中国决策层的影响当然不可忽视。
四
自由主义也好,凯恩斯主义也罢,反正整个世界现在又陷入了深重的经济危机,也许能够把世界经济拯救出这个泥淖的,就是政府行为了。经济的全球化使得所有国家的命运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中国制造业70%产品依赖出口美国,美国进口的锐减就引发了中国出口制造业的一番破产风暴。话说回来,中国如果衰退,美国人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他们享受惯了廉价的中国产品,有更多的精力去促进科技创新,这条路倒退的可能性是比较小了。
中美经济的互相依存,是经济全球化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中国放缓,美国将会感受疼痛;同样,美国疼痛,中国也会很不舒服。比如中国2万亿的外汇储备,其中70%为美圆,而这70% 的70%又用来购买了美国的政府债券。有人戏称这是“中国经济被美国绑架”。其实,这种“被绑架”是自愿的,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而言,是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最优化的抉择。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和美国这两个超级经济大国对“凯恩斯主义”运用的互相呼应,你来我往,不亦乐乎。中国政府的bailout数额现在已经达到5000亿美圆,而美国在布什的7000亿bailout最终无影无踪后,又迎来了新总统奥巴马大刀阔斧的总额已高达9700亿经济刺激计划。这个数额,绝后不敢说,空前是已经定局了的。按照政府财政政策的目标主线,奥巴马也在承诺着通过政府刺激经济计划,来创造工作岗位,促进就业(大约400万个就业机会)。至于其他国家和经济区域的刺激计划,也都是在风起云涌之中,不过,与中美相比,由于数额都很小,基本上就不值一提了。
在朋友中间,有人由于此而将美国和中国类比,说中国在向美国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美国也在向中国学习社会主义制度。甚至开玩笑说,现在世界已经剩下了3个半社会主义国家:古巴、越南、北韩是完全的,中国是半个。因为中国跟美国联系这样紧,很多经济制度已经跟美国同化。
这样的看法当然非常片面,因为经济只是构成一个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国体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组织和机制。现今经济体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非常普遍。大多采用的就是那种混合型经济体制。全球化磨平了不少壁垒,尽管文化这座壁垒很难攻坚,人们还是意识到,计划经济并非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专利,市场调节也并非只是资本主义的独家功夫。在世事瞬息变化的当今时代,拿来主义倒是比较适用的手段。
不管怎样,我们都信奉这样的观念:任何一个政府,其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给予国民幸福的保障。而衡量这个目标的重要指标就是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产品分配的公正性。一个国家制度如果违背这样的原则,达不到高效、公正这样的效果,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和很大的经济波动,只能说是离优化的目标尚存在着距离。
因此,想到了改革大师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能够抓到老鼠就是猫。”与其在南巡时,他对姓资姓社纠缠不休现象的无情批评。倍感一种哲学的高度就蕴含在这些朴实无华的谈话中。
逝者如斯夫。历史泱泱,人类泱泱,只是是非成败,我们能够左右几许?
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