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费小费小费
说实话,刚到美国时,对小费这种文化我不但没有做到入乡随俗,反而竟然很有些反感。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唯我独尊的嘴脸。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和决心:我就不给小费,看你老美能够耐我什么何?
原因有点懵懵懂懂,首先是认为小费本身的收取,对消费者本身是一种额外的支付,即商品和服务价格之外的费用,简直就是变相的巧取豪夺。在按单支付的时候,我都已经给足了那些商品和服务的补偿,凭什么还要加上这些没有票据的费用?其二,开始在美国消费时,总是喜欢先把美金换算成人民币,一个美圆的小费出去,无声无息,不声不响,那就是国内一餐的伙食费啊。在国内,有时可能还为一瓶矿泉水费半天心思啊。凭什么让我这样为美国经济的腾飞做无名英雄?不平也,心痛哉!
不过,这种状态并没有能够维系很久。对我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冲击的,是鸭子的一个电话。
鸭子是我多年前的朋友,现在美国已经生活多年,对美国文化当然很熟悉。在聊了些有聊的事情后,她跟我提到了小费的事,问我到餐馆或其他服务场所时,有没有给小费给服务生?我说没有,而且抑扬顿挫地表达了我对小费的看法和拒付小费的理由。
鸭子听罢咔咔大笑,说跟她刚来美国时一样,也跟很多刚来美国的中国人一样。不过,她最后很严肃很认真,而且用带有些儿警告味道的口气跟我说:
“Harry,我跟你说,以后不管到哪里小费,一定要付小费。这是美国的文化。是对人家服务的认可。不然,下次你到同样的地方消费,可能就会有问题啊。”
啊啊,很巧的是,那天我刚从一个理发店理完发回家。那是一家好不容易才找到的理发店,价格比一般的店家低出许多,10美圆理一次发。理完发,我是按价格支付了10 美圆,并很诚恳地说了声谢谢的。只是准备走出来时,为我理发的服务生很有些无奈地耸了耸肩,当时我心里当然是感到了微微的不安。
鸭子的这个电话简直就是醍醐灌顶啦。我当即就产生了顿悟的感觉。承认自己可能做错了一件事,因为,可能这个原因,我还真的有点害怕再进入这家理发店了---- 好像蛮丢人的啊!
尽管自己以前也在不少国家工作过,但是,这么认对付小费这件事的,还算是在美国这一趟了。因此,不得不抽些时间来研究关于小费的问题。
关于小费问题的微型研究
英文把小费叫“Tips”,原意是“赠与立即与迅速的服务To Insure Prompt Service==Tips”。据传说,小费乃是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伦敦。那时,当地酒店的餐桌上一般都摆着写有“To Insure Promptness”(保证及时服务)的碗。顾客入座后,只要将少量的零钱放入碗中,就会得到优先服务。服务的殷勤和完善程度与小费的多少成正比。看来,小费的起源应该属于典型的贿赂行为,而这种行为竟然能够被后人发扬光大,而且将之规范化、制度化。而能够将这一起源并不很光彩的行为演变成了文化一种,美国人超人一等的创新能力在此可略见一斑。
美国应该是施行小费制度最全面的国家。凡是涉及到个性化服务的项目,几乎都有小费的踪影。从餐馆、旅店、出租车、送外卖、送货(如家具、电器)到房屋装修,无一遗漏。最让小费横行霸道的理由可能是,小费被美国政府成人为收入的一种形式,并设有专门的报税方法,并且享受法律网开一面的优待:对有小费收入的打工仔,其雇主所应付的薪酬可以不受联邦最低工资的限制。这样一来,收取消费者的小费就变得更加名正言顺了。尽管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付并没有明码标价的小费,但是,这些服务人员只有极低的底薪(甚至没有),小费就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这可是文化的牢固基础。
具体说来,在餐厅就餐要给服务员小费,小费为餐费的15%,当服务较多时还要适当多一点。饭店内提行李小费每件约0.5-1美元,床头小费为1-2美元。坐计程车也需给10%左右的小费,尤其后座放有行李时,每件行李也需酌加小费。 需要记住的是,小费也是很有讲究的,并非适用于任何服务、任何对象和任何场所。在机场、车站或码头,有搬运工搬运行李,就得给搬运工付小费。一般每件行李,如果服务得特别周到,还要多付一些,因为对这些搬运工来说,小费在他们的收入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对行李取存处的服务员则不必付。出租车司机小费为车费的10%-15%。对机场小巴司机也要给3美圆小费左右,但对按正常路线行驶的巴士则不必。坐火车、轮船应该付小费,但乘长途汽车和飞机则不必。在旅馆,对开门的服务员、房间清扫员要付小费,对柜台的服务员则不必付。在自助餐馆就餐则不必。靠小费收入的蓝领服务人员基本工资都很低,但实际收入并不低,许多人甚至比白领还高。听说很多酒吧的调酒员一个晚上的小费收入就可以高达200美圆以上。
付小费的形式有多种,如在付款时不找零头,或者在旅馆时将小费放在床头给清扫员,最直接的形式是将小费塞在服务员手里。
据估计,美国人每年给出的小费为160亿美元。对小费,不但中国人不习惯,美国的老百姓也不是都很喜欢。有一项民意测验显示,40%的美国人讨厌小费。可是,不喜欢又能怎样?不给小费,别人会对你另眼看待,有的服务员还会耍点小花招,比如房间不收拾干净,该放的小件物品不给放上,给你把房间的灯插头拔掉,让你费半天劲找插头。听说纽约的服务员是最NB的,在纽约餐馆就餐,不给小费甚至有可能遭到服务员的辱骂。最好玩的故事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夫人、未来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竞选联邦参议员期间,在纽约一家餐馆就餐未付小费,就受尽媒体的冷嘲热讽:那些服务员收入不高,你不付小费他们怎么养家糊口呀?典型的得不偿失啊。当时,哪怕随手摊出一两个美圆,其光辉形象就不一直能够享受光辉形象的待遇了吗?
不过,有一点要必须小心,对国家公务人员绝不可以给小费,如海关检查员、警察等,否则,可能被视为真正的行贿,说不定会有麻烦光顾啊!
小费,你好……过瘾
啊,说到这里,就想聊一聊中国和美国两者对小费这种文化态度的差异。
我觉得,郭宇宽先生的看法很是一针见血。郭先生认为,中美两国的各种服务环节要用钞票来做润滑剂,只是我们从来不用讨好普通劳动者,我们需要贿赂的是更加强势的人物。中国人都知道找政府部门办事,要给具体负责的人好处,否则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找医生做手术要给医生塞红包,否则没准把手术刀留在你肚子里;孩子上学要给老师付钱,放学以后就会给你的孩子开小灶;记者也不是省油灯,参加新闻发布会得拿一笔车马费,否则不发稿。这些收入完全符合小费的定义,而且大家也觉得这种收入很合理,拿得脸都不红,如果你问他们为什么收受贿赂?他们会跟你解释中国官员、医生、教师、记者也是人,工资都太低,跟外国没法比,不找点外快怎么糊口?此外,郭先生通过对比,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美国理直气壮拿小费的人到了中国恰恰都不能拿小费,中国很多餐厅乃至按摩店都贴着告示,禁止服务员收取客人小费;而在中国可以拿小费的人,在美国恰恰是不允许拿小费的,美国的医生或者记者如果收了红包被别人知道,这辈子就别指望再干这行了。
这绝对是牛眼看小费,越看心越累!
好了,看到这也太眼花缭乱了吧!再汇报一下我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思想上,对小费有了充分的思想认识,到了一种高度。认为小费是美国社会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文化,最好的态度是认可、欣赏,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必须容忍,保证做到入乡随俗,以避免麻烦。
行动上,首先检讨自己过去不当的行为方式,然后,规范自己未来的行为。第一个行动就是,第二次理发时,专门等原来的师傅给我动手—哪怕别的师傅空闲着。这样,就有了一个改邪归正的机会,多给了他两个美圆的小费。此举成果甚丰,从此后,每次进入理发店都得到上宾般待遇,嘘寒问暖,中美人民的友谊话题不断,中美两国的两个打工仔,尽管心照不宣,却都其喜洋洋者矣。
另外,现在的一个习惯动作是必须在钱包里放上10块零钱的美圆,随时准备着应付那些突发的小费之虞。自我感觉我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先进性,可能大大超过了很多美国朋友。窃喜!
更开心的是,赠送小费的行为竟然渐渐给我带来无限的满足感。因为,一种这样的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内心逐渐生根开花结果:嗨,反正经济已经全球化了,中美经济如此互相依存,我的每一个小费的支出,也许就是对中华民族经济复兴的间接贡献啊。
这样一来,过去支付小费之前和之后产生的局促不安,那种换算习惯,那种对无端失去矿泉水和快餐的痛苦和抽搐再也无法撼动我脆弱的心灵。取而代之的是开心和傲然的姿态,一种为国争光的荣幸,一种梦想实现般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