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着悲悯的心境重读了一遍这个故事。牡丹亭上三生路。我并不欢欣或沉溺于大团圆式的结局,喜剧与悲剧,不过是一种性质而已。经过不断地阅读、解构、重组,这个故事的本身不再局限于浅显的表层假象,我越来越被另外一种力量所吸引。这种力量不仅仅来自于作品本身的感染力、作家高超的讲述故事的能力、梦梅与丽娘对美好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力量更多的是来自于第四个人。他不是丽娘,不是梦梅,也不是作者汤显祖,准确地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来自于何方。仿佛冥冥中注定的,他满足我对于阅读的渴望与深度,对于爱情、理想以及宿命更高层次的诠释。这就是第四个人的魅力。
关于《牡丹亭》,我不仅看了原著,也看了它的衍生品——例如根据它而改编成的昆曲、歌曲。昆曲看的是青春版的,浪漫凄美,我以为更能表达原作品所蕴含的主旨。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的繁盛、衰亡在杜丽娘的身上演绎得淋漓尽致,她在生命最繁盛的时候邂逅了一个与从前迥然不同的新世界,然而在这个新世界中,她无法寻找她所追求的东西,最后不得不郁郁而终。一切不过是一场梦,一场春梦,梦醒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惆怅于“惊梦”那一节的无奈: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悲剧第一次的预言,第四个人在一旁狰狞地发笑。而当看到“闹殇”那一幕,丽娘香销玉毁,第一次,我默默地泪流满面,为这个世界上太多的无常;第二次,静坐,呆滞,不是冷漠无情,而是欲要极力探索悲剧真正的命题以及极力攫取一些似有似无虚幻的东西。此时,我看到第四个人在一旁早已原形毕露。他暴怒,狰狞,伸出长长的指甲,企图嵌进我高速运转的大脑,阻止它继续前进的步伐。有些秘密是不适宜公开的。在某一种程度上说,第四个人这样做自有他的理由。
《在梅边》是以《牡丹亭》为主题而创作的一首现代流行歌曲,一首中国风的歌曲。你无法想象一个如此传统古典的曲目竟然可以用流行音乐这种形式来阐释,超弦Chinked-out独斗Hip-Hop,西式R&B,爵士敲击乐,锣鼓点伴奏,再加上王力宏不可思议的极速Rap,一切都让我口瞪目呆。而另一边,古色古香的歌词,如“这厢是 梦梅恋上画中的仙/那厢是 丽娘为爱消香殒碎/春水望断 夏花宿妆残/谁闻秋蝉 谁知冬来 /冷秋千 笑声似犹在 /剪不断思念 欲理还乱 /前缘 等待 再续 后爱 /梦梅 丽娘 还魂 归来 ”悲怆,凄美,是丽娘与梦梅爱情故事的真实写照。而且,MV的画面更加唯美浪漫,背景衬托着一段很经典昆曲的唱腔。一个身披绿色长袍的昆曲演员不急不慢轻拂天蓝色水袖吟唱着昆曲,武生挥舞着长棍飞檐走壁,或翻跟斗或对打或追逐,轻灵飘逸,干净利落。而这些都是第四个人的魅力,他告诉我,经典不仅仅保留在文字中,它可被说,被唱,也可以被舞。同样,生命可以被歌颂,被追捧,也可以被隐匿,被冷落,反复无常,那才是它真正的本然。
我对虚幻笃信不疑。一切现实中的不可能,在文学中都成为可能。天马行空不是遥想,一切皆有可能,我想起了李宁的广告语。杜丽娘的起死回生,不是作者的意图,不是阎王的怜惜,那是独立于作品、作品中人物与作者之外的第四个人的力量。无人能真正参透第四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汤显祖如是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总能在暗中默默地操纵一切,迷宫、城堡、彼岸,肉体、灵魂、宿命,文学里一切的元素在这里悄然绽放、凋零,直至化作不朽的泥土。
阿根廷作家艾斯特拉达说过,有些人在阅一本书时,会先从先前读过的东西追忆、比较、唤回情感,这是一种最精致的通奸方式。在不断重复的阅读中,尝试这种精致的通奸方式对作品进行肆意的蹂躏,那么你会在不觉中感觉到总有一个人在陪伴着你引导着你。这个人隐匿在作品的背后、文字的骨髓里。我甚至抱着一种美好的情怀审视文学作品中的一切爱情悲剧,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能像杜丽娘那样起死回生,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仅只化为双双而飞的蝴蝶,他们可以复活,可以做真正的人间夫妻,或者成了更让人羡慕的神仙情侣。因而,在某一种程度上说,读者就是万能的上帝,怎么看,怎么想,主动权在自己的手里,或许这也是前面所说的第四个人。或者又不是。
佛教里面有个“缘起论”,是“因缘生起”的略称。“此生故彼生,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都存在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因果关系。这厢是梦梅因梦易名,恋上画中的仙;那厢是丽娘游园惊梦,为梦消香殒碎。这是“因”,那么,总会有“果”。一切是冥冥中注定的——我想起小龙女十六年后与杨过在绝情谷底相遇时说的一句话。一切都是宿命,丽娘与梦梅的缘分是冥冥中注定的。那些来自外界的阻扰只不过是一段小插曲而已。没有人能够阻碍宿命,就像最近最热最红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男主角杰玛对女主角阿提卡最后在火车站相遇时说的,这是我们的宿命。这一切是多么的相似,这个世界上不仅所有的幸福都相似,而且所有的悲剧也都相似。
我艰难地解读着这一部经典巨作,磕磕绊绊地行走,步履如蚁。这是汤显祖毕生的心血,由于我的肤浅经历,可能永远不能参透。但我似乎看到第四个人由最初的暴怒、狰狞渐渐冷静了下来。他缄默不语,静静站在我身旁,但我已觉得这是最大的慰藉。我听到牡丹亭台阶边牡丹花开的声音,看到梦梅与丽娘幸福的如童话般的笑容。一个浪漫凄美的爱情故事在牡丹亭畔将一直被传说下去,一代又一代,亘亘古古。奇迹在梅边,也在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