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些年迎接教育部教学评估开始,我们大学对教师上课的规范和要求越来越严格,从教学大纲、备课教案到授课PPT等等,不一而足。从加强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些措施是必要的、有效的,特别是对一些初来乍到的新教师。但是,必须看到,这些措施如果搞得过分了,就有可能成为束缚教师的枷锁,就有形式主义之嫌,就有可能窒息教师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有人说,“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创造是教师职业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源泉”。 将教师上课公式化、程式化是不合适的,贻害无穷。
记得我在读研究生课程时,那是上一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邱年祝一支粉笔,冯大同一张卡片,王绍熙一杯茶水。”我有幸聆听过他们的授课,深知此话虽然非常简短,但是却活灵活现地描画了当时这三位顶尖级教授给学生上课的景况:
讲授《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的邱年祝教授,讲课从来不带任何课本资料,那些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的复杂条文全部烂熟于心,连着两节课娓娓道来,重点、难点突出,内容非常严谨、清晰。因为讲及象《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的有关规定时少不了板书一些关键词,所以他上课粉笔是必备的。
冯大同教授是我的导师,是著名法学家、国际贸易法的权威,他为我们讲《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许多非法律专业的研究生都选修他的课程,而且从不缺课,课室总是坐得满满的。冯教授讲课也不带课本资料,只带几张小卡片,上面大概是一些提纲、小标题之类的简要文字。他讲那些法律条文简直是倒背如流,滴水不漏,讲到精彩之处眉飞色舞,略带广州口音的话语洪亮铿摪,效果极佳。
王绍熙教授教的是《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讲课也不带课本资料,授课中涉及到诸如全球、中国各年代贸易量等许多数字、百分比等等,全都好像是刻印在他脑子里,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其特点是一定带一杯茶水。
以上简略介绍了三位名教授的风采。前些年我又接待过一位这样的“大师级”人物。那是2003年,当时我担任法学院院长职务,邀请了时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的曾令良教授为法学院师生作讲座,内容是欧洲联盟经济一体化的新动向。他也没带任何资料,全凭记忆演讲,时站时坐,一气呵成,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其精彩演讲不时为学生热烈的掌声所打断。曾教授可说是后起之秀,他与前面三位长辈有相通之处,就是对有关问题了如指掌,有关内容已经全部烂熟于心,融会贯通,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讲授时就根本用不着任何讲稿、资料了。
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讲过一句名言:“牛津教你有中之无,剑桥教你无中之有。”
“Oxford teaches you nothing about everything;Cambridge teaches you everything aboutnothing.”
前述四位名教授的授课风格和理念,也许是对牛津大学这位教授名言的一个好注脚。然而,以本节开头所讲到的教师上课的规范和要求来衡量,由于没有教案,他们的课堂评估也许都会被评为不合格。
处理问题是否应该有个例外?对某些比较特殊的情况,是否应该网开一面?
清朝龚自清当年曾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此我试跟一句:我劝天公慈为怀,万花竟放洒春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