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诗人瓦雷里曾说过,一个人在决定性的年龄读了一本决定性的书,他的命运将由此改变。在当下,中国大学生该读什么书呢?可以说,这是一个与“钱学森之问”密切相关但或许不比后者简单、肤浅的课题。
大学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演进是高等教育发展一个绕不开的基本主题。从宏观的视角,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决定了它“应该”是物质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于社会现实,大学的这种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适应”。大学是加工厂,根据社会需要生产订单式产品,扮演的是后面跟进的“被动”角色。其中,大学贴近现实,反映现实的需要,有时难免为世俗所羁绊;二是“引领”。大学超越社会,在社会惶惑时为之点迷津,在社会失范时为之正方向,担当的是前面开路的“主动”角色。其中,大学与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清醒、客观地为社会护航,是社会这艘大船前行过程中始终相伴的灯塔。
大学功能的确立要归功于英国的纽曼和德国的洪堡这两位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不朽贡献的先驱。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写道,“大学乃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洪堡则发展了大学的研究功能,使它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加速器。人们盘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时,之所以早期的北大、清华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成为难以逾越的标杆,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成为共所景仰的大家,大概是因为大学本位、校长本色真正得到坚守了吧。
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全面而巨大的。对此,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作了出色的描述。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又该如何发挥“适应”和“引领”的力量呢?在大学的中心任务层面,我个人的思考是大学要告别功利、浮躁和轻慢,致力于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已不能也无法按照以往精英教育的模式和要求去规范全体学生了,全球化及高等教育国际化使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因此,大学教育重在向学生指引一条道路,一条通向意义和创造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出口,惟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才能找到。也就是说,要践行“立足平凡、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应首先成为“高素质公民”,能够进行内省并不断自我修正提高,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富于爱心,有社会责任感,自身内在性格、气质、意志、心理、欲望等达到和谐统一。这里仅仅设了一个最低的门槛,先达到这个门槛,将来你自己再去深造,再去深化,看你自己的造化。
全球化高素质公民的内涵可以用“中国灵魂、世界胸怀、现代意识”十二个字来表述,它包含了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个命题。首先,大学生要追求自我完善,务求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自持,赋予个体生命实际意义。第二,大学生要理性爱国,正确理解与认同传统文化,自觉参与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进程。第三,大学生要用全人类而非仅仅用单一国家民族的眼光关注诸如气候变化、核扩散等国际性难题,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具有独立的品格和开放的心态。
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要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三个转变”: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思考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么思考;不仅要重视学生做什么人,更要重视学生怎么做人。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四种教育”,即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人类文明教育和外国语言文化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重视专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奉行“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训练、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视应用能力的提高。
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要特别重视推行通识教育。毕竟大学不能简化为普通的职业训练所和就业服务站,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物质上的成功,不是金钱和名声,而是教授公民意识,确立道德准则,学会为公众服务,鼓励和激发学生相信充实的人生,以免他们在离开学校以后堕落、腐败。学生主要是学习未来如何做个好市民和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为以后找工作做知识准备。对学生而言,专业课学到的数据、图形、史实等知识或许毕业了就要忘掉,但通识教育对学生的未来更重要,更有影响。
伍方斐教授选编的《外国人文经典读本》,奉行 “人文学”理念,强调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跨文化视野。我相信,《读本》对于处于“决定性的年龄”的大学生回归经典、进行研究性阅读与批判,将大有裨益,命运是否“将由此改变”是另一回事。《读本》专门选编外国人文经典具有深意。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沙莉叶·芭贝里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名为“l’elegance du herisson”(《刺猬的优雅》)的小说,书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深刻,芭贝里写道:“如果你忘记未来,你失去的就是现在”。中国人喜欢历史,喜欢引经据典,喜欢从昨天的故事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这倒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们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能让五千年的文明变成负担,阻挡住我们本应该远投的目光,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他者,更多地思考未来,思考中国在未来世界中的存在,思考中国人在未来世界中的存在状况,或许真的只有站在未来的地平线上,才能把握好今天。
《外国人文经典读本》即将出版,编者以我多年来推行通识教育、倡导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由向我索序。加上该书是作为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大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的系列教材首部问世,于是自觉发几句议论责无旁贷。
是为序。
(作者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国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