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书评)【走进书影世界】小说《追风筝的人》浅析

文字:小五号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7-09 点击数: 分享至:


  前言:《追风筝的人》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描述了一个世人所不了解的阿富汗,它从一个侧面将阿富汗人的生活与民风展现出来。作者以一个叙事者的身份讲述哈桑与阿米尔之间的情感故事,贯穿小说的整个脉络。书中的风筝是一种寄托,一种情感的积蓄,书的末尾主人公阿米尔为哈桑之子追逐飘落的风筝,时光轮回、荏苒,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不变的是内心留存的爱与善良。

  关键词:阿富汗  风筝  爱

  《追风筝的人》是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塞尼一部反映人性救赎与阿富汗普通民众真实情况的杜撰小说。该书以主要人物哈桑、阿米尔两人之间几十年的情感故事为主线,浩浩几千千字中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如过电影般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处处流露出阿富汗民众纯朴的民风和哈桑与阿米尔之间浓浓的情感。

  阿米尔,阿富汗富商之子,因胆小与懦弱使一直庇护自己的哈桑受到污辱,后又因其心理阴影设计哈桑离开。但这一切并没有使阿米尔逃脱现实的惩罚,其对哈桑所做之事成为他多年以来的一个心病,其在灵魂上得不到宽恕,后在其父好友拉辛汗的帮助下,救助哈桑之子,完成其心灵上的救赎。
  哈桑,阿富汗富商家一名奴仆,实则是富商之子。但由于伦理道德的束缚,其与阿米尔的关系一直得不到公布。对阿米尔非常崇拜与敬重,因保护阿米尔而被阿塞夫嫉恨,在风筝节间隙被阿塞夫污辱。其后受阿米尔冤枉盗窃,但一直维护阿米尔形象,自己选择离开。多年之后,塔利班控制阿富汗,为阿米尔看守家园的哈桑与妻子惨遭杀害,留下儿子索拉博。
  阿米尔与哈桑的关系在书的一开始变有一个隐喻,“你知道哈桑跟你喝着同一个胸脯的奶水长大的吗?你知道吗,阿米尔少爷?萨吉娜,乳母的名字。她是个漂亮的哈扎拉女人,有双蓝眼睛,从巴米扬来,她给你们唱古老的婚礼歌谣。人们说同一个胸脯喂大的人就是兄弟。你知道吗?”——《追风筝的人》第七章第073页第7段。这一段或许只是揭示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亲密关系,但笔者认为它同时也为后来两人同父异母血缘关系的揭露埋下伏笔。两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做就了两人之间的藕断丝连的感情纠缠,但同样血缘关系也导致了两人不一样的命运,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两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似是一个悲剧,但同时却也符合美学的准则,万物都有一个美好的结束。书的末节,“为你,千千万万遍……我追”,三代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终于在爱的救赎中结束。
  书的第一至第十一章讲述了阿米尔与哈桑在阿富汗的生活,阿米尔与父亲逃离阿富汗至美国的经历;第十二至十三章讲述阿米尔与父亲在美国的生活,着重讲述其与父亲的奋斗史和其与索拉雅之间的感情故事;第十四章至本书结束,讲述阿米尔在接到拉辛汗电话后,重回阿富汗的经历,包括与阿塞夫的斗争,索拉博的自杀与最终索拉博的自我释放。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就像一颗钻石,时时闪耀在书节中。单纯分析此句,语言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无尽的意蕴,忠实与奉献是凝结在句中的精华。此句在书中有多处出现,每次出现都是人物真情实感流露之时,可以说,这句话也是这本书的一个点睛之笔,揭示了爱的真意。
  这部书可以说是对阿富汗历史状况与现状对比描述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一部感天动地的情感故事。一部扣人心弦的感人作品,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了解并悲悯阿富汗的人民。——《爱荷华城市新闻》;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立奋斗,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人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爱的本意,赎罪只是心灵上的抚慰,但真正贯彻灵魂的却是爱的酣畅淋漓。就像书中第一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好人,充满爱的人。
  追风筝的人,所象征的自由与洒脱,与阿富汗残酷的背景下的落寞与禁锢在某些方面也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担忧与心痛。其在一个侧面也传递了作者对理解与爱的呼唤,呼唤故国的美好与未来。他以沉着温暖的笔调,丰富的阿富汗文化风情与坎坷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