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从世博荷兰馆和瑞士馆看艺术与生活

文字:王雨渤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08-10 点击数: 分享至:


  这次去世博,参观了不少的展馆。可以说,每个国家的展馆都相当的精彩,都让观者领略到了这个国家的特色。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却是荷兰馆与瑞士馆截然不同的展示风格。与很多展馆不同,荷兰馆展出了很多由本国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都是由荷兰艺术家用很多常见的材料制作的。比如用钟表制作的钟摆状的房屋,用道具模特与时装电子琴组合成的街头DJ,用自行车餐具等制作的生活一景等等。在螺旋而上的荷兰馆中,这些艺术品占了展品的一多半,这让很多参观者非常纳闷。在大众的印象中,荷兰是风车、自行车、郁金香、轮船之国,但在展馆中却鲜有这样的展示,多的则是艺术品。这些艺术品让很多参观者难以理解,看不懂所表达的意思。所以很多参观者仅仅看个热闹盖个章便匆匆而过。
  而另一些参观者则对这些艺术品抱有很高的兴趣。这些参观者多是国外的游客。我专门访问了几位外国游客。在他们看来,艺术品是生活元素的集合,是用来反映人们生活的工具。一对来自荷兰的夫妇告诉我,在荷兰人的生活中,艺术是很常见的,通常在街头、在工作中、在夜晚都会有艺术家们的身影。不仅如此,荷兰人大都乐意去参加艺术活动,如各种展览、音乐节、街头的创意等等。荷兰馆的运营工作人员还告诉我,荷兰人是用艺术来反映自己的生活,所以荷兰的艺术,非常的简单易懂,贴近荷兰人的生活。所以在世博上用艺术来展示荷兰人的生活是最直接的。这也是为何荷兰馆多以展示艺术作品的原因。
  瑞士馆的展示风格与荷兰馆相似。瑞士馆是以两根大型的圆柱结构为主体,参观者沿螺旋环绕柱子的通道上行。通道一侧安置了很多像望远镜一样的观景窗,里面通过3D技术展示了瑞士的风景以及很多市民生活的照片。而在圆柱的顶层展示厅,安置了十余块一人高的屏幕,观众可以走到屏幕前。每个屏幕上展示的是不同职业的瑞士人,有医生、律师、运动员等等。参观者站在屏幕前按动按钮即可聆听屏幕中人的介绍自己的生活。用这样的方式参观者可以如同面对面一般了解瑞士人的生活。而在影院中,瑞士人用全景电影展示了瑞士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
  综合瑞士馆,展览最主要的是通过生活的影像和瑞士人的对话反映了瑞士人最真实的生活。参观者在与瑞士人的对话中可以贴近地了解到普通瑞士人对生活的态度与热情。这样的展示方式,与荷兰馆通过艺术展示生活的方式十分相似。还原最真实的生活,这就是这两个国家带到上海世博来的最珍贵的展示。瑞士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瑞士人对生活对职业认真热情的态度是他们最想展示给世界的。而我也注意到,我们平时熟知的著名的瑞士军刀、手表机械等瑞士的招牌产品都放置在了一楼的一个角落里,和众多瑞士工业产品一起展示。瑞士方面的工作人员解释,在他们看来,瑞士人和瑞士人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工业产品只是社会的很小一部分而已。
  相反的,很多参观者对此并不了解。我在参观途中听到很多对荷兰馆和瑞士馆抱怨的声音。参观者认为并没有看到熟知的荷兰和瑞士。大多数参观者在荷兰的艺术品和瑞士的屏幕前,只是好奇那些好玩的技术,鲜有人驻足认真感受其中含义。这也是世博开始以来最富争议的地方。参观者只是看那些好玩的有技术带来视听觉等刺激的,鲜有人认真的去感受一个国家馆所传达的东西。更有人只是为了在世博护照上盖一个章。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西的不同文化。西方经过了文艺复兴等运动后,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形态。在西方社会中,艺术主要是用来表现人的思想和生活。是社会中的元素的集合。所以更加贴近人的生活,也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而我们的展馆则多倾向于国家成就、自然风光、历史,艺术创作也多不被普通人理解。这也是在中西方文化在世博中所显现出来的差异。
  实际上,我们不应该片面的就从这样的角度来判定孰优孰劣,文化的不同是因为环境所决定的。但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上,西方的以人为本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