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花木兰,中国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经典女英雄事迹,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改编了动画片《花木兰》。虽然很多地方都有意模仿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还是让花木兰这个女英雄在中西方拥有了不同的含义。
家庭里:随性而为VS知书识礼
电影里的花木兰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她自然纯真,随性而为。按照社会的传统,拜见媒人是女人一生中十分重大的事情,可是木兰却迟迟未到。即使最后出现了,她也不像别的大家闺秀羞答答地坐在轿子里,而是骑着马飞奔而来,宛如一名个性爽朗的少年。气急败坏的母亲只能马上替木兰梳洗。虽然所有的人都为此忙得不可开交,但木兰似乎对这件事没什么兴趣。但孝顺的木兰一直很期待自己能为花家带来荣耀,让父母为她这个女儿感到骄傲,所以她还是顺从了父母的安排。
当木兰和其他同龄女子一道去拜见媒人时,她们个个都昂首挺胸,雍永端庄,展现着最美丽的一面。但打扮得美丽淑女的木兰却走得毫无仪态,大大咧咧,竟然把伞子放到了肩上!为了通过媒人的考核,聪明的木兰还把三从四德写在手臂上。可是一系列的误打误撞,木兰把屋子弄得天翻地覆,媒人的身上也着火了!结果媒人狠狠地恶骂木兰。木兰伤心透了,其实木兰的伤心并不是因为被媒人刁难,而是感到自己让父母失望、蒙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在开头就交代了木兰不仅是一个孝顺的女儿,还是一个精于家务事的女子。相夫教子,打理家务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子提出的要求。即使是女英雄,中国文化里同时仍然将其塑造成为贤妻良母。但在电影里,她的行为就如一个大男孩。木兰根本不拘束于任何传统之中,把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等俗例通通抛在脑后,活得自由自在。中方的思想始终比较传统,即使代父从军,木兰还是知书识礼的女子。而西方则更为大胆、开放。他们把木兰这个女英雄塑造为一个彻彻底底冲破传统,向传统发出挑战的女子。
事业上:鹤立鸡群VS中庸调和
身体显得弱不禁风的木兰在军队里常常受到同伴的欺负,而且生怕被别人发现自己的女儿身,处处小心谨慎。军队里的生活很艰苦,男人们很多的生活习惯让木兰很不适应。木兰没有气馁,努力学着去做一名粗鲁的男人,走路大踏步,说话粗嗓子。不服输的木兰还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经过一个晚上的努力,她的坚持不懈使她达到将军的要求:双手承载着重物,爬到高大柱子的顶端,把上面的箭取下来。所有人都为她的努力与成功喝彩,同时也被木兰的勇气与能力所折服。所有人都比过去更勤奋刻苦,木兰也在训练里表现突出。但当大家发现木兰是女儿身时,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
在木兰遭受危难时,他们选择离木兰而去。西方整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淡薄,他们崇尚个人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个人的权益的实现,并且认为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与生既来的,是天赋的。趋利避苦是个体的本能,事功求利是生存的目的,在追求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的过程中不须负任何道德责任。而中国恰恰相反,强调团结,齐心协力。相互之间重义轻利,“以义制利”,提倡义利发生矛盾时,应当舍生取义。泛道德主义的中国传统,用道德解释一切,导致国民乐于言义耻于谈利,重道德修养,轻外在事功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人们对于弱势群体往往会给与更多的同情与帮助。雷锋精神式地默默帮助有需要的人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之一。但在西方文化中,他们认为人不应该祈求得到同情。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证明自己。木兰就是通过自己奋斗,自强不息,摆脱别人的歧视,融入到军队中去,这才是西方人眼里真正的女英雄。
但是中国却有可能认为这种所谓的英雄是在抢风头,最终导致众人孤立你,抢打出头鸟。中国传统文化不赞成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有意培养人的群体观、顺从诚敬意识等,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处理途径。在木兰诗中,我们也没有发现女英雄在战争中有突出的表现。
爱情中:大胆追求VS矜持内敛
木兰敢爱敢恨,面对单于的蛮横,她与他斗志斗勇;面对高大英俊的将军她也有女儿家的情感流露。在将军危难时,她舍身相救。在离京返乡前,她对将军深情一眸。
在木兰诗中,全诗都是表现木兰孝顺父母的英雄形象。但在电影中,木兰还拥有少女敏感的神经,有对爱情的渴望。西方人眼里,女英雄也应该有自己的爱情,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中国里,即使女强人面对爱情,都会不多不少望而却步,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中华民族内倾型人格强调的矜持、内敛,含蓄。西方刚硬的文化品格认为真正的英雄无论事业,还是爱情都应该直面挑战,大胆追求。
无论爱情,还是事业与家庭,我们都能看到中西方眼里不同的女英雄形象,她们各有自己的特征,各有自己的精彩。实际上,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对教育、民主等等都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我们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各个国家、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我们既要对传统的文化给予肯定,又要能包容那些富有个性的文化。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去了解他们,避免文化的冲突,实现更好地交流与互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