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一年的正月初六,老妈便煮了一锅地瓜粥。吃一碗粥,细腻、尽心地进入粥的滋味,说起来不难,其实不易。
小的时候早上吃地瓜粥是经常的事情。每天早晨吃地瓜稀饭,配咸菜、萝卜干、花生米,也许是穷人生活的幸福事情。社会在改变,人的生活习俗也在变化。之前穷人对地瓜粥是如此的厌烦,而到了今天就成为很多人的美味佳肴啦。喝一碗地瓜稀饭,倘若能够细心品味,便知道香甜里总少不了种地人的辛劳。地瓜有多甜,种田人就有多苦。甜从苦中来,只是很多时候,人们品尝到的只是地瓜的香甜,却永远也品不出种田人的酸苦。这是事实,没有到那个村,你就不知道有那个店。
地瓜自家种,大米自家有,似乎自家的东西就是好,品尝起来除了香甜也有苦辣。香甜的是餐桌上的佳肴,苦辣的是耕耘的生活。
夜里,我独自在阳台遥望远处的那一片稻田,这时候田地已经休耕,那稻田的上空是一闪一闪的星星。星星是米,种田人的汗水是米,世事是米粒微尘,人是沧海一粟。在孤单失意或是挫折失败时,我会想起,小时候乡村的黑夜,沉默的夜色还在唱大米丰收之歌,点着柔和的灯,灯也是米。在外不管有多大的挫败,那种苦似乎永远没有比种田人那种日晒雨淋所受的苦还苦,所以难怪乡下人进城里除了憨厚老实外还有刻苦能干。
记得初中读过《山的那边》这篇文章,想想很多时候,我也有点像那里的主人翁了。山的那边是不是还是山呢?我不知道。谁会告诉我?算了,倒不如自己到山的那边看看。老爸说他那一代太穷,读书再厉害却连2块钱的学费都交不起。他种田的命运他自己改变不了,而我们这一代,却要离开那一片田地的。虽然说中国地大物博,但种田的人却不一定是我。没有我,还有别人嘛,毕竟中国也是人口大国。
《锄禾》中“粒粒皆辛苦”,在种田人看来不假,一粒米一把汗。每一次丰收都是种田人辛劳耕耘的回报,每一首丰收的歌,都是种田人苦与泪的歌。城里人买米嫌贵,乡下人说卖米太便宜。乡下人的地瓜一斤不到六毛钱,城里人的地瓜一斤得几块钱。难怪城里人也会这样说的:地瓜稀饭简直就是在享受佳肴。虽然乡下人的医疗保险有优惠,但哪怕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刻苦非常辛劳的种田人,他从早忙到晚,从年头忙到年尾,一年积攒下来的收入也不过几万,建一栋几十万的房子的话,得忙上好些年。当然这种人是少数的,估计他的寿命也不会很长的,毕竟他太过于劳累吖。
故同样是地瓜稀饭,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不同的,当你下一次品尝地瓜粥时,你会品尝出什么滋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