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家过年三大件,“粽粑、炮仗白斩鸡”。小娃崽们提前一个月左右就开始燃放的零星炮仗,算是春节圣火的火种。团年饭桌上那只丰满鲜嫩的白斩鸡此刻虽然已经不会歌唱,但却是壮家人祈愿来年风调雨顺的最重要的表达工具。“无粽不过年”,这一不带任何形容词的豪言壮语,已足以确立粽粑在壮家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小时侯,经常有这样的疑问,过年喝酒吃肉已撑的要命,为什么又在此时加上一个用糯米做成的粽粑?后来才知道,过年包粽粑不但是祖先留下的习俗,更是某种富足的象征。过去,人们往往以过年包粽粑的多少作为衡量一户人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锅数越多,则说明这家越富足。长辈对年轻人的告诫就有这么一句话:“要勤干活,不然连过年都没得粽粑包!”
正月之前大约一个月,放了假的小娃崽们就开始集中上山打柴,其中的一个大项就是“刨树根”。树根火性旺,比一般的柴火耐久,因此,树根就当仁不让地成为过年熬粽粑的最佳材料。年前,壮家一个重要的景观就是,各家的院子里都齐唰唰地架满了劈好的树根。
在我的家乡,包粽粑的首选米种叫“香糯”。那是一种特殊的稻米。丰腴,几近透明,蕴涵着甜丝丝的香味。香糯择地而长,而且比较娇气,因此种植面积不多,往往亩产三四百斤就算丰收。惜地如金的家乡人多不敢奢侈了有限的水田来培养这一娇贵的品种,香糯故而成为米中之上品。过去,许多到家乡访亲问故的人们,最宠爱的礼物就是这种香糯。故乡人进城求人办事,最拿得出手的特产也就是这种香糯。有几斤香糯在手,乡亲们就觉得底气很足,顿生一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豪情。
用香糯包出的粽粑酥软娇嫩,口感极佳。而最诱人的当是那悠远的香味,清新甜蜜,饱满浓郁,闻着,就能使人产生一种微醉的恍惚。记得当年在武汉上大学,过年带了几只香糯粽粑回校。当香糯粽粑的味道偷偷地溜出宿舍时,整座楼的人们上蹿下跳,四处打听那美丽动人的香源。我的毕业留言册上,有几则就恋恋不舍地缀满了那香喷喷的记忆。我对香糯的认识从此得到质的飞跃。
家乡的粽粑个子大而粗狂,像家乡人豪放的性格。与江南拳头大小的甜粽子相比,简直是老鼠比大象。家乡一只粽粑的长度要超过一尺五,中间粗,两头尖,要用上两斤左右的香糯。粽粑中间则搁上小拇指般粗细的三夹猪肉,周围撒上两寸厚的绿豆或黑豆泥,用粽叶包紧,再扎上密密的数道箍绳,一只粽粑就诞生了,像一块硕大无比的碧玉。

熬粽粑用的锅头是特制的,叫“熬锅”。直径一米,深度两尺。架在火塘上,火苗奔腾,沸水呼啸。其架势丝毫不让一个小型的炼钢厂。
一锅粽粑一般只能放二十来只,熬熟非得用上一夜的工夫。因此,熬粽粑便是壮家人过大年的一个大节目,一个色香味俱全的夜曲。厨房由此便成为一家人守夜、团聚的重要地点。小娃崽猫一样地依偎在阿爸阿妈身旁,一个个故事也就在这暖烘烘的蒸气中弥漫开来。而那种气氛本身就是一个迷人的童话。
第一锅粽粑开始熬于大年三十丰富多彩的年夜饭后。嬉闹讲古致夤夜,小娃崽们都稍然进入梦乡,而夜曲还在延续。母亲这会儿便成为孤独的主角。她将在火塘边守上一夜,为那一只夜曲添水加柴。初一一早起来,厨房里就神话般地堆起小山一样的黄皮香粽。
那时,整个小山村就氤氲在一片浓烈的糯香之中。走门串户的人们,身上都透彻出一股清新的香糯味。小娃崽们则穿着新衣,在这一片浓郁的雾气中开始了新年的嬉戏。
“火塘光光光,粽粑香香香。过了新新年,娶个新娘娘……”
吃粽粑的历程大致要覆盖过正月十五。过了十五,壮家人才认为出了年关。出了年关还能吃上粽粑的,就有幸得以归类于富足人家的行列。故乡人保养粽粑的方式也很独特:即把熬熟的粽粑垒在一个大水缸中,用清水满满的泡上后盖严。这种方法原始而简单,但保鲜时间竟可高达两个月以上。大年期间,家中有客,粽粑自然成为必不可少的待客佳肴。
刚拎出水缸的粽粑犹如一只只水鱼,绿幽幽,硬邦邦。当慢慢剥开粽叶,白嫩嫩的粽肉就大大方方地展现出来,犹如美人的凝脂,令你垂涎欲滴。把剥开的粽粑切成薄片,或蒸或煎或做成糖粽粑,其美味都会绕梁三日,令你欲罢不能。
我们村的粽粑在本地是有了很好的声誉。村里的媳妇回娘家,除了两斤腊肉,最重要的礼品就是香糯粽粑。每户人家都知晓这些粽粑所肩负的使命,因此,走娘家用的粽粑绝对不会打马虎眼。糯米是选了又选,色调一致,不含杂质;粽叶也必须是通过精心挑选的上等叶子,碧绿老成,不生斑暇;粽绳亦得坚韧无节。由这些精品包出的粽粑雄赳赳,气昂昂又不失妩媚的温情。那已经不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表达了。媳妇把粽粑火种一样地撒遍四处村落,既是宣传又是一种炫耀,更增添了故乡人几份自豪满足的心情。
不过最近听家里来人说,现在家里过年已经用不着在包太多粽粑了,基本上是随想随包,吃到的都是新鲜出锅的粽粑。这大概是家乡人收入多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再把粽粑作为新年唯一的神圣膜拜的缘故吧。
如今在城市里生活,不用说火塘和树根,就粽粑也难以谋面。在街边小摊上的粽粑就像蹩足的赝品,样子丑陋,吃起来也是味同嚼蜡。而大饭店里的粽粑也由于过于小巧精致而全然失却了作为粽粑所特有的山野之风。粽粑还是故乡的好呀。因此,一过完年,就盼望着能有家乡人记得起给我这个离家的老乡捎来一两只原汁原味的香糯粽粑,让我过过一把真粽粑的瘾。
小时候粽粑留给我的印象还是那么深刻。夜半和妹妹们倦伏在父母身边听故事、闻粽香的往事虽已经非常遥远了,却像精心淘洗过的香糯,变得越来越明晰,越来越透亮。真想再次回到故乡过去的大年夜,不光是因为怀旧,更是想把自己再度沉浸在那甜蜜而朦胧的梦想之中,用香粽甜蜜的味道浸泡住我这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