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终生美丽

文字:夏茵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4-11 点击数: 分享至:


  假期到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看到了木桌上摆放的陶瓷花瓶,里面插着淡雅的花束。偶有微风拂过,几片小小的花瓣徐徐落下。走近细看,才发现花瓶里并未装水,而花却干而不枯。朋友向我炫耀道:“很漂亮吧,这种花名叫干枝梅,是朋友送的,已经摆放了好久,虽然已经没有水分了,却不凋败,仍然保持着盛放时的姿态。”
  难怪称作干枝梅呢,花如其名。干枯了,仍不失梅花的品性与气魄。生命早已消逝,但绽放的美丽却定格了。
  前段时间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段奥黛丽·赫本的视频,那是一段她晚年接受采访时的录像。影像中的她已年近花甲,美人迟暮,难逃岁月的侵蚀,但我却觉得她比年轻时更美,更具魅力与气质。那是一种不同于《罗马假日》中可爱甜美的安妮公主式的美丽,而是一种洗净铅华后的优雅,一种经过沉淀后的从容,一种无需修饰的真实。
  有很多人把奥黛丽·赫本看作是华贵典雅的代表,但我更被她那毫不逊色于自己天使般美貌的美丽心灵所打动。她晚年时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职期间的表现,让我相信,人们钟情于赫本,不单因她银幕前的倩影,亦因她舞台下的品性。
  五十九岁时的赫本,作为一名演员,早已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作为一位母亲,她拥有一个可爱的挚友般的儿子;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她感到自己应该背负起更多的责任。
  赫本在童年时期曾亲身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二战后的欧洲一片狼藉,小小的赫本同许许多多的儿童一样,食不果腹,营养不良。所幸的是,战争结束后不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就向他们提供了援助。当时,赫本所在的学校成了援助中心,基金会给居民们分发了药品和食物,赫本由此始终铭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贫苦民众的帮助。终于,在五十九岁时,她决定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使,将足迹留在了许多贫瘠落后的土地上。在满目疮痍的埃塞俄比亚,她身旁的小女孩告诉她,自己的愿望是“活下去”;在孟加拉,她抱起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残疾的小女孩;在索马里,红色的赤土,随处可见的坟墓、骨瘦如柴的孩童让人过目难忘,压抑的寂静直逼心灵。或许她未曾想过,在世界的另一端,有许多孩子在承受着如此可怕的生存威胁。这也促使她更加用心地投入其中,让更多的人去帮助那些仍蜷缩在黑暗角落的孩子。即使在生命的落幕之际,她唯一不能释怀的,仍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孩子在遭受苦难。
  我一直觉得美丽是易碎品,如昙花一现,如海市蜃楼,如朝露晚霞。但是,如干支梅,如永恒的天使赫本的人与物,让我看到了能够超越时间的美丽。记得一位老师曾说过;“真正的爱美之人,或许最初会追求外在的美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更注重内心的修养,因为他们会逐渐意识到,心灵才是美丽的源泉。”
  我拾起一支干支梅,心想,也许美好之物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易逝,罪恶之物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