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一词的来源:
“忧患”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中期的《易传》和《孟子》。《周易·系辞下》说: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 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孟子·告子章句下》说: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当然,在中国古代的其他文学作品中,也多次涉及到“忧患意识”。《左传》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战国策·楚策四》语:“于安思危,危则虑安。”《庄子·骄拇》:“今世之仁人, 篙目而忧世之患。”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忧患意识”就十分重视,不管是统治者,知识分子还是下层劳动人民,都清楚地认识到具备“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对“忧患意识”的解释及理解:所谓“忧”,许慎在《说文》中解释为: “忧, 心动也, 从心尤声。”《辞源》则把“忧”解释为“忧患、担心;疾病”。所谓“患”,许慎在《说文》中解释为:“患, 忧也, 从心。”有忧患、担忧、祸害、灾难等意。而《辞源》则把“患”解释为忧虑、灾患、忧患、疾病等。对于“忧患意识”,《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困苦患难。甚至有学者,将“忧患意识”理解为一种风险意识,超前意识。不过,就我个人的理解,“忧患意识”是个人情感的一种体验,是基于个人对超越自身之外的困境和危难的警惕,它应该是来源于个人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危机感和崇高的使命感,是一种自觉的社会精神力量。我们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着“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没有了“忧患意识”,我们就会骄傲自满,停滞不前。
《诗经》中“忧患意识”的表现:
一、统治者的“忧患意识”。《颂》是周王室用来祭祀神灵的乐歌,理应是粉饰太平的,但是仔细看来,其实在《颂》中,也能看出统治者的“忧患意识”。如:《敬之》:“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这是成王自诫并告群臣的诗,开头就点明了为人处事要常警惕,不可欺天理,由此可见,统治者在周朝之初是保持着高度的“忧患意识”的,他们明白,只有保持着“忧患意识”,才能保国力昌盛。
二、上层卿大夫的“忧患意识”。西周末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一些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卿大夫都忧心忡忡。“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覆说之。”(《大雅·瞻卬》)直接训斥周王不辨是非,强取豪夺。《民劳》、《板》、《荡》、《桑柔》等作品或以正道规谏君王,或以事实怒斥小人,都体现出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下层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下层知识分子大多怀才不遇或对当时的时政极度不满,所以,在《王风》、《唐风》、《魏风》、《桧风》、《曹风》中,有人困惑迷惘,有人以行乐来逃避,但是,也有人敢于直面现实人生的苦难,提出解决的方法。而这,正是下层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表现。
《诗经》中“忧患意识”的特征:
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钟鼓将将,淮水汤汤,有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小雅·钟鼓》)这是诗人看到周幽王游乐于淮水之上所发的忧叹之声。“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小雅·何草不黄》)这是诗人希望周王和各诸侯能有所作为,大臣们能尽心侍君,高瞻远瞩,能够国泰民安。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针对王朝存在的弊病和人民的苦难,提出的看法,是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家百姓的忧叹。
二、深厚的历史感。“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拔’。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大雅·荡》)这句话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以殷商为鉴,借文王之口来叹息纣、桀的下场。
三、浓重的孤独感。一般独具“忧患意识”的人,都是对未来有一定预见性的人,所以他们的意识相比其他人而言,更具超前性,当这种超前无人能够理解,他们就会觉得痛苦,最终只能自己体味那种无人理解的孤独。“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小雅·十月之交》)正因为他们的想法更加深刻,他们知道的事情比别人更加多,所以他们的思想负担也就更加重了,但是这种孤独,却恰恰使得“忧患意识”更具自觉性。
《诗经》中“忧患意识”的影响: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诗经》中的“忧患意识”表现在人们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的忧患。统治者对国家、士人对时政、弃妇对爱情,种种的忧患,都可以从《诗经》中看出来。它这些忧国忧民忧己的情绪,在文人的心理结构中长期渗透积淀,以致逐渐形成一种民族心理的结晶。不得不说,它对于后代的政治诗,甚至是整个古代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阅读很多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都能品味到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似有若无的忧伤。不仅如此,儒学甚至把这种忧世思想理论化,结果使得忧世思想成为一种文化积淀, 进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