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剧本,重读已是多年以后。莎翁的经典之作,在这个年纪或许不能很好把握,然而每一个字,掷地有声,震撼人心。合上书的那一刻,是所有人都死掉的剧终,戏已落幕,戏外人却走不出来,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两个词语:延宕与毁灭。
年轻的王子,一切都好。玫瑰色的梦,甜蜜温柔。他在外学习,家中有敬仰的父亲,优雅的母亲,有自己的恋人奥菲莉娅,天真甜蜜。这一切都那么美好,幸福的模样就在他的前方,他只要按部就班的走,就可以拥有一切,爱情、王位以及爱他的丹麦臣民们。然而,故事一用然而就变了模样,父亲猝死,母亲迅速改嫁,叔叔登上王位,仿佛一场龙卷风,刮走了他所有的坚持。然而,王子终究是太年轻。他愤恨,他不知如何是好,他已经被乱了方寸的生活沉重地一击,可是好戏尚未开演。父亲的亡灵告诉他叔叔毒害自己的真相,要他复仇。这谈何容易,宫中耳目众多,哈姆雷特必须小心,只好装疯,却又误杀了恋人的父亲,虽然波洛涅斯是阴谋的帮凶,可单纯的奥菲莉娅怎么能承受自己的爱人杀了自己的父亲这样的现实,她疯了,溺死于河心。这无疑对哈姆雷特又是一种打击,爱人的哥哥雷欧提斯要与他比武,为妹妹与父亲报仇,奸王克劳狄斯利用这场比武,用毒酒与毒剑至哈姆雷特于死地。阴差阳错或自有报应,全剧所有的主人公全部死亡,是莎翁穿越时空的悲剧力作。
这一场如暴风骤雨般的灾难,父亲被毒死,母亲速嫁,失去王位中,母亲迅速改嫁叔父,对哈姆雷特的影响最为巨大。人内心的挣扎莫过于此,自己所爱的人,却做了自己不耻的事,并且屈从于命运,不知反抗,或是屈从于自己的欲望。“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当他高呼出这样的独白,他已经怀疑了女人怀疑了爱情。那是他最亲爱的美丽的母亲,却在自己崇拜的父亲尸骨未寒之际,嫁给了一个小人,并且有乱伦的罪名。“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消去红肿,她就嫁人了。”哈姆雷特,敏感多情,一路顺利而年轻的王子不停地用事实拷打自己的心,一鞭鞭抽打,用最爱的母亲来折磨自己。他承受不起,他想自杀,然而基督徒的自杀是不被允许的。这场灾难,埋葬掉了玫瑰色的梦,自此,他看世界的眼光会有不同,太沧桑太赤裸裸的阴谋展现于目前,他也终于用一种防御的姿势,来对待这一切,内心痛苦,无从救赎。
复仇,是一场需要充足准备才可以展开的战役。年轻的王子为自己突然肩负的沉重义务,感到惶恐。耳目众多,深宫危险。只有装疯,排练戏中戏来刺探奸王。弗洛伊德有这样的理论,所有的男孩子都有杀父娶母的情结,俄狄浦斯式的情结。叔父是做了他想做而不能的事,才让哈姆雷特在复仇时犹豫不决,充满矛盾。对于这样的看法,固然有一定精神分析的道理。然而,我却认为是哈姆雷特内心的敏感以及善于思考,反倒束缚了他的手脚,延宕复仇。他总是想太多,性格极端,因为个别的丑恶,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真善美。这中间,他对无辜善良单纯的奥菲莉娅恶语相向,他甚至想把过去一切关于爱情的美好抹杀掉,来专注于复仇。然而逼疯逼死了奥菲莉娅后,他又悔恨自己,他发现自己依然爱她。他对母亲亦是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可怜她的软弱,深深地爱她,一方面又为了她的背叛而愤恨不解,当面斥责。他被自己折磨,他被他所作与经历的一切折磨。复仇的路上,没有人可以为他分担,也没有人问他是否愿意选择这样的道路。敏感而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极端,性格中双重的成分占到太多,他是一位谨慎的王子,复仇前排练剧目,暗中观察叔父的表现,来确定亡灵所说的真实;然而他又过于冲动,一剑刺死偷听的恋人父亲,在对待母亲与恋人时表现出矛盾的心情,他爱她们,然而又不知道如何去拯救或是表达这两个温婉却都软弱的女人。刺死了爱人的父亲,哈姆雷特亦有多少彷徨,是误伤,受害者是未来的岳父却是杀父的帮凶。这世界太纷扰了,每一个与自己命运相关的人,总是拥有着双重的身份,对于爱思考的哈姆雷特,无疑又是一种折磨。与其说延宕复仇,不如说王子,不断地折磨自己,想要得到内心的救赎,却永远找不到出口。
《圣经》“Long is the way and hard, that out of hell leads up to light.” 道路漫长而艰辛,出了地狱我们终见光明。王子身上的单纯永远斗不过老谋深算,他复仇的动机以及行为太过明显,话语过于直白。装疯是明智的,然而装得不像,却对自己更是一种折磨,每一句都是真情的流露。这肮脏的秘密,改变了他的性情。他总是在思索,很多想法与复仇无关,更多的是自己生命的意义。善良的人,在遇到巨大的打击时,不会发泄,不会报复这世界,他只是折磨自己,叩问自己的心,怀疑生命的意义。最经典的台词,正契合了他的心情:“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想要去死,然而死真的可以解脱么?那无旅人回来的国度,真的可以不再受自己内心想法的煎熬么?这些疑虑真的会让人变得懦弱,即使是最清晰的目标也被抹掉了光彩。延宕,是哈姆雷特挣扎的特点。
哈姆雷特,像一只鸟,疯狂地想要撕碎自己的羽毛。复仇,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斗志满满,一定要替父报仇,夺回王位的王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具有浪漫气质,忧郁敏感,自我折磨,自我否定,沮丧而落寞的王子,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形象,这样真实的可能,让哈姆雷特不朽。
天主教中,人有七宗罪:暴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嫉妒envy、骄傲pride、淫欲lust,这是一切罪恶的起源。哈姆雷特中,所受的种种均起于此。对权力的贪婪,对国王的嫉妒,母亲屈从于淫欲,这样的悲剧便有了深厚的历史沉重感。老国王的魂灵,一直劝说,不要恨你的母亲,她自有报应。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自有报应,上帝在,他知道。最后的比武,恋人哥哥情绪的转变,由最初的彷徨,受自己内心对毒剑的拷问,连输两局,到被挑战起斗志,而最终忏悔,说出阴谋,是在承认,人最终还是善良的。王后饮下毒酒,哈姆雷特死前刺死奸王。所有人都毁灭掉。英文里用ruin这个词,或许更有感觉。是一种全部的坍塌,仿佛一些美好与房屋,在你的眼前,轰然倒下。然而,没有毁灭,哪里来的重生?
毁灭是悲剧性的,这些鲜活的人物全部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一场阴谋殉难。不禁会想,如果这当中有一个环节,有人过于豁达,或许相安无事,或许也没有这样不朽的作品。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总是会问值不值得?如果不复仇值不值得?如果保命做一个闲置的王子也是不错选择么?但是,最不能欺骗的是自己的内心。人的敏感细腻的感情总是会做出一些决定,为这些决定注定要受折磨,然而这些决定,却是问心无愧的。
莎翁无疑是伟大的,戏剧冲突的激烈,安排的合理,使主线一直明晰。丰富而跌宕起伏。暗中将《哈姆雷特》与《雷雨》对比,同样混乱的家庭背景,同样过于激进的情节,同样全部毁灭的最终落幕。然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选择不同,雷雨中的周萍过于软弱并没有对自己生母报仇的使命感,中国人骨子里安于现状的基因,使得一切过于温和,想通过一场爱情来给自己内心的救赎。哈姆雷特的身上有着基督徒的虔诚冷静,又有着骑士精神的奋不顾身,用决斗,这种直接而毫不迂回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也是西方思维直观的体现。《雷雨》的矛盾是较为分散的,而《哈姆雷特》的矛盾是始终如一的,虽然这样的矛盾里,会有多个分支。
不得不提到的是堂吉诃德,那个一匹瘦马仗剑天涯,与风车搏斗的骑士,或许比哈姆雷特幸福很多。骑士不思考,所以不苦恼。他只是遇到不平事,或是自以为需要的时候,挥舞着长矛,勇敢地冲过去。而哈姆雷特在每做一个决定时,必须想很多,他的思考会让自己更受折磨。倘若哈姆雷特也如堂吉诃德般神经大条,或许会开心很多。但人类的进步不就是文化的进步,人类的进步不就是思想的进步么?堂吉诃德是过去,那哈姆雷特就是未来。
延宕与毁灭之后,将会是重生。《哈姆雷特》悲剧的落幕,意味着阴谋的彻底消散,另一个时代的开启。不得不说,莎翁是文艺复兴时期里程碑一样的人物,在再激昂的文字后,你还是能感觉到,有一双眼睛,冷冷看着这一切。在最浪漫与沉醉时,给予冷静;在最绝望与毁灭时,重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