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书评)那个年代悲苦的诗

文字:黄艺群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4-05 点击数: 分享至:

  

  《呼兰河传》以儿童视角讲述了那个年代悲苦的诗,在中国三十年代的小说文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诗化小说形式开创了中国三十年代小说历史上的写作先河,“《呼兰河传》在结构上与其它小说完全不同,以一般小说的概念去衡量它,它不具备贯穿全书的线索,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中心人物。”同时,这部堪称萧红经典的小说,以揭露旧中国人性的扭曲及人格的辱没,人们自我意识的麻木为主题,在当时抗日背景下对唤醒国民意识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小说共分为七章,各部分之间没有情节和叙述上的必然联系。萧红以自己孩童时的眼光去看待八十多年前的呼兰城,增添了真实感,丰富了小说意蕴。作品将童年记忆作为书写对象,也有很强的怀旧情结。笔触自然清新不造作,在部分章节还流露出孩童的纯真和童趣。正是这小孩子的纯洁无邪和欢乐无忧反衬出呼兰河成人世界的愚昧与复杂。
  文章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折射出呼兰河人们思想的腐朽和愚昧——地上的大坑吞噬了牲畜,使马车和人陷入泥坑不能自拔,但是人们在惊恐和议论之余并不是想着去填掉它,反而忙着为市场廉价的瘟猪找购买的理由;村民热衷采用“跳大神”的迷信方式来治病,把鬼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为各种神仙举办庙会而不是为了“人”……一系列过分的迷信活动让人们读出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绝望,在“跳大神”搞笑把戏的传神描写中,也能读出恶作剧般的悲剧意味。
  呼兰城的人对生命轻薄和漠视,对生老病死的习以为常和麻木迟钝叫人心寒。老头子跌倒在冰天雪地里,手中的馒头还遭人抢吃;村民们看戏似的戏弄傻子、疯子、叫花子。对待他人的不幸就是以看热闹的形式表明事不关己的态度。卖豆芽的疯女人每天哭哭闹闹,但仍然会按时去市场卖豆芽,这又反映出村民们不但对待别人的态度是无关痛痒的,对待自己也是屈服于现实的残酷和生命的枯燥循环。
  小说对小城人麻木、愚昧、落后以及封建传统心理、旧的礼教吃人的批判最集中地体现在第五章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上。这个十二岁天真活泼的小女孩被卖到老胡家当童养媳,因生性活泼大方,不怕羞,勤劳能吃苦的性格特点和过于高大引来婆家的不满和左邻右舍的评头论足与无端指责。顽固不化的婆婆誓要把小团圆媳妇整成“传统妇女”,丧心病狂地折磨虐待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少女。最终,小团圆媳妇在众人非人的“治疗”下被开水烫死。旧中国人性的毁灭特别是对女性的人格和尊严的毁灭在小说看似单纯的描写中显露无遗。而《呼兰河传》更深层的悲剧意蕴就在于揭示出这样一种强大愚蛮的背景环境──集体无意识下的相互同化和异化,扼杀人性。
  作者在小说中四次写到“荒凉”,表现出她对呼兰河深深的孤寂和苦闷之感。对于集闭塞、保守、愚昧之大成的呼兰城,作者没有采取疾言厉色、匕首投枪般的正面批判,而是把穷形尽相的揭露和鄙视憎恨的态度,包藏在调侃反讽、苦涩悲凉的乡土叙述之中。综观全书,大半以上的叙述,都是调侃反讽的语调,都有弦外之音、弦外之旨。在小说“没有一个积极的人物”的背景下,幼年的作者可以说是小说中最欢乐无忧的角色,但是她的眼中看到花草树木能随心所欲地疯长,而人特别是女人,反而受到很多莫名的压迫和拘束。
  《呼兰河传》在讲故事的同时启发我们对周而复始的生命的思考,如何才是生命的敬重,如何才是人格的保全,如何才是真正的人生信条。我们都太年轻,而历史太苍老,如果没有去读一读那个年代悲苦的诗,厚重的历史使我们更渺小,也使我们愈加地无知。破除愚昧落后的思想仍旧需要每个时代的人们去努力,世态炎凉、漠视生命、荒凉良心是我们每个时代都应去消除的迷障。因此,这部小说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生命不息,便叩问不止,前行不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