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的故事:有一只小猴子,肚子被树枝划伤了,流了很多血。它见到一个猴子朋友就扒开伤口说,你看我的伤口,好痛。每个看见它伤口的猴子都安慰它,同情它,告诉它不同的治疗方法,它就继续给朋友们看伤口,继续听取意见,但是最后它因感染死掉了。一个老猴子说,它是自己伤自己而死的。因为:痛,每说一次就复习一次。
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逢人就说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悲惨故事,刚开始还有人同情她的遭遇,并跟着她流几行泪,但如此反复叨念,“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祥林嫂每说一次,就痛了一次,不仅没得到别人的同情,还让自己成为痛苦的奴才,任之鞭笞。
有人喜欢晒幸福,也有人喜欢晒悲惨,似乎越惨越好,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不幸找到一个“富丽堂皇”的借口:我今天之所以这样不是我的错,而是天意弄人,不让人好好活!但,很多时候,这样做不仅不能为自己博得同情,还让自己习惯地成为生活的悲观者,自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委屈的人。有些事,多次练习操作,会更加完美,即“熟能生巧”或“practice makes perfect”,但痛苦这种东西,恰恰相反,你说得越多,就是不断往伤口处撒盐,这样心里的阴霾也积得愈多,即“作茧自缚”或“自讨苦吃”。那又何必呢?
把掩藏在心底深处的惊骇和疼痛向你觉得最为合适的人倾诉,在倾诉的过程中打开心结,并及时冷敷伤口。长时间的惦记着任何不愉快的事和人,这样的心态是焚烧如同炼狱的苦痛,真正受伤的只有自己而已,“不怨天尤人,自得其乐最是好命”。
其实,我们之所以反复地诉说心里的悲苦,是因为我们放不下,过不了心中的坎。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事,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会洒脱一点?当然,洒脱不是放弃所有,而是放下,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放下无法更改的过去,放下心里的疼痛,行云流水,顺其自然,任其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