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十月十六,品《二十五史》于斋中,有感,著此篇,兼怀屈子。
——题记
那是一个混乱无序的年代,每一寸土地上都燃着烽火,每一片天空都布满着阴霾。绝望,绝望,一切都是如此的颓败。
汨罗江畔,一个瘦弱的身影从暮气中渐渐清晰,是你吗?那不朽的诗人,是你在用纯银般的嗓子低低诉说着江水无情的殇歌么?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你微笑的叹了口气,然后摇摇头,目光又低了下去。是啊,一介文人,又何必用你瘦弱的肩膀来挑起复兴楚国的重任,归隐山林,做个潇洒自在的神仙,岂不快哉?不,我知道你是不会这样的,这是你的责任,而你,却必然为了这责任而牺牲,只不过,你的死,太不值得。
谏杀张仪,阻怀入秦,你所作的,无一不是尽了你的责任,你却从未得到任何感恩的目光。你渴望着怀王可以接纳你的意见,殊不知他在私下里却对你存有戒心。于是,沉重的镣铐铐住了你不知疲倦的双脚,无情的枷锁钳着你不屈的头颅,你这一位吟咏动千古的诗人,此刻却成了阶下囚徒。楚国在丢人,历史在丢人,整个中国在丢人。无知的路人,却并不知道你是谁,对你指指点点,这你都不在乎,你心所想,就是如何振兴楚国,合纵缔交以谋弱秦。当听到白起攻破郢都之时,整个天地都在同你一起痛哭。以死殉国,整个历史上,敢这样做的又有几个?
悲鸟破鸣,寒蝉凄切。你的名字,泅游在历史的河流里,使得无数的文人墨客因为你而不能释怀。“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竟然连狂放不羁的李太白,也为你而扼腕叹息。你用你的名字诠释着责任的最高标准,而这标准,却也是你一生所无法放下的心事。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鹏举,我知道你多么想披上广寒宫那片凄美皎洁的月光。橘之落矣,君之殒兮,只孤身为渡,了却汨罗白衣一点。鲲鹏九万里的回航,也寻不到你的踪迹,命运注定了你为这不朽的责任而孤独百年。凭江吊唁亡国之痛,吊唁你一生的追求。但投《九歌》、《离骚》与江中,随波而去。
吾之故乡,于大荒兮。青埂孕之,玄洪荒兮。汨罗葬之,伤灵脩兮。国殇一曲,泣婵娟兮。念孤独矣,淑不淫兮。行比伯夷,世人唁兮。
我非常喜欢郭沫若先生的《雷电颂》,认为那是屈原心境的最好告白,那是他对咆哮的风、对如注的雨、对黑暗势力的撕心裂肺的呐喊!每读此文,心中都会为屈原坎坷的遭遇叹息。宋玉,婵娟,你们都去哪里了?为什么会让鹏举茕茕孑立,孤独而绝望的在黑暗中守望?
我知道,屈原,为了你所深爱着的土地,你不会像庄子那样独醉黄昏,也不会像后世的陶潜般,信手拈几个意境,放入酒杯中。汨罗江面,吹来平平仄仄的风,你的身体,往铺开的汨罗一点,整条江水,就变成了浪漫的韵律,连鸟儿都纷纷落水,溯游在这液体的诗行中。人们都说,你是因责任而死。望着你两千多年的沧桑背影,历史一片寂静……
屈平行正,以事怀王。瑾瑜比洁,日月争光。忠而见放,谗者盖章。赋骚见志,怀沙自伤。百年之后,空悲吊湘。
后记:掩上卷,心潮很难平静。望着漫天肃杀的寒风,我不禁想:这无情的历史中,究竟埋藏了多少的秘密,历史的长河中究竟埋藏了多少屈原这样的人?孔丘、左丘明、孙膑、吕不韦、司马迁……一串苍凉的名字划过我的头顶,从此生出彻骨的寒。望着他们渐形渐远的背影,心里不禁唏嘘:那些伟大的灵魂早已远离了我们,而他们所尽的责任却永远被书写在岁月的长河中。行文至此,心绪颇感杂乱,那些遥远的背影,都是我们追不回来的了。
我写此文,是在一个寒风肃杀的冬天,与屈原沉江相去两千两百八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