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某些事,总会颠覆我的世界观。
寒假前的某个晚上,朋友M问我:“鱼皮啊,放假回家那么冷,你家里有没有开暖气啊?”
“没有啊!要北方才有暖气的呀!”
“哈?你家不就是在北方吗?”M惊诧地问。
“不是啊!我是福建人,就在你们省隔壁啊!”
M淡定地说:“哦,我一直以为福建是北方的耶!”
我震惊了(夸张):“亲,你是文科生吗?你们文综不考地理的吗?福建离秦岭—淮河还有一定距离啊!!”
还有一次,不知是哪位仁兄问我福建和厦门是不是相邻的两个省,我彻底无语了,我纳闷着,厦门市怎么就从福建省分离出来自立门户了?
类似这种笑话在我的大学生活中层出不穷,而我自己也是笑话的制造者,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大一某个傍晚,我在图书馆外的“日晷雕塑”那遇到两个黑人留学生,他们问我“晷”字怎么读,我看到这个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绞尽脑汁都想不出这个字的读音,又不想在留学生面前丢脸,就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这个字念“mian”,并在他们的笔记本上写出拼音。回到宿舍,我急忙翻字典,事实证明,我错得实在有点离谱了,“gui”和“mian”两个音和谐音完全搭不上半毛钱关系!顿时,我觉得自己的脸丢大了,实在对不起“中文”这两个字,把广外的名声都给毁了。虽然我不记得那两个留学生的样子,但每次在校园里遇到黑人留学生,我都会有种做贼心虚的感觉。或许我真的应该买本《新华字典》,给自己充电了。

上了大学,我竟把最基本的常识都给丢了,我的文凭虽然高了,但是文化却低了。高中的我能准确地说出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而现在若有人问起美国独立战争,我可能都要上网百度;高中的我能背出大量的优秀唐诗宋词,而现在期末考试给出上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我怎么也想不出下句来;高中的我能画出中国的版图,熟知各个省份的省会和简称,而现在我总分不清乌鲁木齐和呼和浩特……
原来,高中的我只是为了一次高考,一次自认为是登上人生最高境界的考试,付出三年的努力和汗水。然后,在大学又让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我用汗水从零点开始搭建金字塔,而在中途,因为我的懈怠与轻视,我从高处掉落下来,悲剧地跌回原处。而这是比起点更加可怕的开始,我在这里窥见了我的愚昧无知与狂妄自大。
在我考虑考托福,雅思和BEC前,我想我应该先问问自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知识我知道多少?中国汉字我真正理解的又有多少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应该要先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才不至于笑料百出,才有机会拓宽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