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散文)三毛·自饮人生悲苦酒

文字:鱼皮不怕晒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3-03-02 点击数: 分享至:


  古有“人人争唱纳兰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今有“人人争唱橄榄树,三毛心事几人知?”我不敢说自己很了解三毛,实际上也无人能完全地看透她,她是天生的孤独者,一切苦酒皆自饮。
  “为什么流浪/为什么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我们惯于将“流浪”看作是三毛的标签,甚至觉得她的一生是浪漫的旅行。但是,她并非真正沉浸于流浪所带来的释怀,她是身不由己的。对她而言,流浪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使命,正如她所言: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的轨道,做出一些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若不流浪远方,她的悲愁苦情会将她淹没,而流浪四方,她的灵魂又无法完全安宁。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渴望安稳的生活,渴望有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家。在她眼里,家就是一个捻着灯在等她的地方。她的悲欢离合,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数,所以齐豫说:“她背负着幸福,却追寻着痛苦,流浪也许是,爱她唯一的去路。”
  女子,因为做不成她,所以才更爱她。我爱她,因为不能不爱。她的文字牵动着我的心:读《相思农场》,我藏不住笑声;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我遏制不住泪水;读《守望天使》,我倾泻了一筐愧疚;读《万水千山走遍》,我收不住梦想的翅膀……
  生活创造了三毛的笔,她的创作并不限于条条框框或者文学理论,“我的写作只是我的生活的记录”,她随心随性去写作,不矫情,不做作。
  李敖先生认为:“比起琼瑶来,三毛其实是琼瑶的一个变种。琼瑶的主题是花草月亮淡淡的哀愁,三毛则是花草月亮淡淡的哀愁之外,又加上一大把黄沙。”并且,他将其称为“三毛式伪善”。
  我觉得我们实在没必要将她的作品置于文学理论的条框内加以评定是否称得上是“伟大之作”,因为她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她写的是生活,是情感,而不是刻意去虚构一个理想的爱情世界来迷惑众人。繁华与寂寞,生与死,快乐与悲伤,阳光与雨水,在她眼里都是自然的。我想如果她的文字触动了你的心,使你怦然心动,使你喜极而泣,使你感慨万千,泪水盈盈,那么又何必去深究她是否虚构故事,是否欺骗世人?作家成全了读者,读者也成全了作家,我们选择能够触动心灵,产生共鸣的作品,起码在我们眼里,它是伟大的,哪怕在别人眼里不一定是。
  《梦里花落知多少》洒满了她痛得真切的泪水: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我渴了,倦了,也困了,荷西,那么让我靠在你身边,再没有眼泪,再没有恸哭,我只要靠着你,一如过去的年年月月……字字啼血,句句动情。我们无法想象失去荷西之后的三毛是如何熬过生命的每分每秒,岁月啃食她的灵魂和身躯,她如行尸走肉般,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荷西,她的世界是昏暗的,是一场做不完的梦魇。相思,像虫一样慢慢地咀嚼她的灵魂,直到她成为一个空茫的孤苦的人。
  三毛对生死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解,她曾在《岁月》中提到: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当挚爱的荷西逝去时,她的魂魄也随之迁去,她承受着巨大的悲痛苦苦挣扎着,终于用丝袜结束了此生所有的哀愁与悲伤。对她来说,死是快乐的生命的转轮,是悲伤生活的结束。有人责怪她口是心非,一面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自己却选择了自杀;有人谩骂她不孝,丢下双亲,不顾亲人感受擅自离开。但是,三毛是她自己的,她终究是要为自己活的,如果她在这个世上备受煎熬,找不到心灵的寄托,我们苦求她为了别人活下来,难道这不残忍吗?我想既然我们无法替她分担痛苦,又怎能忍心剥夺她最后的,也是唯一的结束痛苦的权利呢?我们不应该以爱的名义折磨她,如果我们真的爱三毛,那么就让三毛成为她自己。  
  三毛,带着满身伤痕,尾随荷西去了。我不确定她死的时候是否快乐,但我相信一定没有活着时痛苦。“故如比目鱼,今隔如参辰”的凄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悲苦;“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的哀伤;“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的痛惋,是她一生的苦酒,她“吝啬”地只让自己饮尽。
  三毛不是过去式,她永远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