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编的《咏心集》。这套残疾人文学丛书总共四本,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友旻旻的中篇小说《雾庄》是最具有哲学思考性的作品。
书名起初定为非常诗意的《云上的日子》,这与安东尼奥尼的同名电影密切相关。旻旻把那部电影看了很多遍,很喜欢它的故事和对白。更为重要的是,那部电影与她的自我感觉十分契合,正如她所说,“天上飘着的云,不属于天和地,触摸不到,却是真实的”。她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因此得名《云上的日子》。后来,她依据作家王十月的建议,将书名改为《雾庄》。这个书名是贴切的,因为小说的故事发生地就是“雾庄”。城市“雾庄”位于云雾岭的山脚下,雾水河畔。这是一种特意的安排,不仅因为“雾”具有象征意义——“雾”使事物处于虚幻和真实之间,若隐若现,它把世界的真相隐藏起来,它有一种朦胧美;而且还因为雾庄是作者居住的城市以及她所走过的城市的结合体。
然而,就写作而言,开始动笔写《雾庄》却是在旻旻“读过很多遍《百年孤独》之后”。也就是说,旻旻的写作受到马尔克斯的影响。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是旻旻最喜爱的文本,它给了她一种情感的状态。可以说,如果没有《百年孤独》,旻旻不可能有足够的情感积累去走进《雾庄》这扇门。
当然,对《雾庄》的写作产生影响的还有她阅读过的所有好作品,例如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旻旻在《雾庄》里写的爱情不是霍乱时期的,而是冻僵病时期的,但是,两者之间有一个契合点,即二者都是关于爱的小说。
疾病是人类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因而备受作家们青睐,例如马尔克斯笔下的霍乱和旻旻笔下的冻僵病。尽管霍乱是真实存在的,“冻僵病”似乎是虚构的,可是它们都使得小说人物陷入极度的困境中,还引起社会的恐慌。在《雾庄》里,主人公小鱼就生病了。冻僵病让女主人公成为了坐轮椅的残疾人——这是主人公与作者的契合点。按照旻旻的说法,主人公的困境似乎比真实的作者的状况更好一些。可见,疾病促使作者深思,并把思索的结果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传达出来,即在疾病状态中,爱是救赎。这种救赎不是基于原罪的耶稣基督式的,而是人类自身的以爱自救。
在疾病时期,人类的自救首先需要的是大爱。在作者的眼里,蒙面人和麦克似乎都是男一号。因为博爱,麦克为医学献身,最后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而蒙面人本身就是爱的化身。旻旻认为,蒙面人的爱和温暖拯救了小鱼,他不仅是小鱼的神秘爱人,他还是全知全能的。蒙面人对小鱼的爱既是爱情,也指超越男女之情的大爱。蒙面人戴着人皮面具,不让人看到他的真面目的寓意就是世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真爱,不懂得爱的真谛。现实生活中,物质的高度发达,使人类渐渐丧失“爱”的能力。象征“爱”的蒙面人则告诉我们要学会爱,并坚信唯有爱才是对抗一切挫折、逆境、丑恶以及暴力的利器。
作为文学永恒的主题,爱情也是《雾庄》的一大主题。在小说里,存在各种各样的爱情,既有女主人公小鱼曾经的失恋,又有麦克与花花的热恋;既有小鱼与蒙面人的纯洁爱情,又有牡丹姐姐对麦克的病态单恋,此外还有帕雷的同性恋。这些爱情所传达的就是爱既无处不在,又因人而异。
除了爱别人,还要爱自己。爱自己首先得懂自己。可是,在现代社会里人却往往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了解答这三个人生的终极问题,作者塑造了主人公小鱼。故事中的“我”因为一次车祸而失忆:“把自己给丢失了”,“成了没有故乡不折不扣的流放者,无所依托”。之后,“我”一直在找回自我的路上。譬如,完整的身份证让“我”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和住址;残缺的大学毕业证告诉“我”自己是某高等学府艺术系的毕业生(更确切地说,芭蕾舞专业的);相机、照片和藏书证明自己爱好摄影、旅行和读书;回到家,见着爸妈,却因为失忆而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似乎自己是个生分的局外人。为了找回自我,“我”入店询问曾经送自己两个人偶的女店主,入寺庙寻求佛指点迷津。在鹿鸣城,“我”遇到一位画家,他画《开花的树》,并告诉“我”:“过去都是假象,记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所有走过的春天都一去不返,所有狂乱的坚韧的爱情也不过是撕成碎片的长诗。”,“孤独就是一颗开花的树。”此外,我们还可以读到,在雾庄,“我”遭遇车祸,麦克和花花虽然是肇事者,但是却因此成为“我”这个异乡人的好友,似乎又把“我”从云上的局外人变成了尘世的局中人:“雾庄对有身份没记忆的我来说更符合真实的家的定义”。总之,这条寻找自我的道路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在这条道路上“我”不仅仅在探寻“自我”的存在价值,而且还在探索普世的生命意义。
爱自己也得爱自己的本性。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有的人坚守自己的人品,例如代表着真、善和美的模特花花。可是,更多的人则已经异化,例如小说中代表假、恶和丑的牡丹姐姐(现实中的芙蓉姐姐给了作者塑造牡丹姐姐的灵感)。按照作者的说法,牡丹姐姐在网络的横空出世是当下网络文化泛娱乐化的结果。牡丹姐姐这个文化垃圾人物和网民对她的态度所折射的正是当下世人普遍的品味。在小说中,同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麦克的良知和医药公司和厂家的丧尽天良。由此可见,虚构现实是真实现实的艺术模仿。正如作者所说,所谓真实现实和虚构现实,那只是故事发生的时间问题,所谓的真实,是过去时,所谓虚构,它未必真的永远不可能发生。它们之间并没有冲突。
爱自己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顽强地与死神做斗争,像《雾庄》里的人们面对冻僵病一样,还要坦然面对死亡,像主人公小鱼一样。在小说中,黑猫与死神像幽灵一样不断出现在小鱼的世界。不过,二者是有区别的。在旻旻的笔下,黑猫代表邪恶,而死神则是中性的:一方面,死神喜欢小鱼,另一方面,小鱼也喜欢死神,尽管他们之间有一些距离。
“我经常在午夜时分看到一个黑衣男子在窗外的空中徘徊。我心知肚明他就是传说中的死神,我惊讶于死神有如此俊美忧郁儒雅的外表。因为过于孤独,有时候我还萌生了要跟他对话的冲动。死神不在窗外看着我的夜晚,我甚至会怀念起他在黑夜里天使般英俊孤独的面容。”
作者把死神写得像情人一样美好,这样新颖的描述饱含一种与众不同的复杂情感。活着无疑是美好的,阳光草地、蓝天白云,花朵、爱。然而,没有不死的人,死亡的路是漫长的,过程大多艰辛痛苦。不过,作者认为,死神是最有悲悯之心的神,正如死并不可怕一样,死神并不可怕。死神只是作为一个身份诗意地出现在小鱼的世界。他的降临是为了使人远离疾病痛苦,使人解脱。因为,作者相信自己见过死神,在ICU病房的时候,她相信死神是可爱的,充满大智慧。她想通过《雾庄》里神秘而可爱的死神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孤独是生命的真相,爱是生命的唯一价值和意义,唯有爱,才能救赎。
旻旻,原名林旻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增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级作家职称。著有诗集《画出天空的彩虹》和《风吹过叶尖》,散文集《滴露成珠》,小说集《繁花碎》(获第六届广州文艺奖二等奖),长篇小说《雾庄》。作品入选《九人诗》、《精彩诗选本》、《中国诗歌1970》、《新世纪诗典》和《火焰与词语:21世纪中国诗典》(英汉对照)。同时获得增城文艺奖一、二和三等奖。荣获第三届广州十大杰出残疾员工,2005--2006广州三八红旗手标兵,广州自强不息好青年,2010广州亚残运会火炬手。
江澜,德语语言文学硕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助理研究员,发表论文4篇,译文8篇,译著15册(含合译),专著《古罗马诗歌史》获得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第三批立项。此外,荣获广州自强不息好青年,第五届广州十大杰出残疾员工,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