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读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朱先生的文字质朴通俗,又不乏深刻的见解,给人启发和思考,令人爱不释手。
朱光潜先生提及他那个时代(即民国时期)的青年人,说他们所表现的精神不足以应付当时的社会局面。作为一名学生,不死心塌地地去做学问,只敷衍功课,混分数文凭;学生不磨砺品格,对学问也无兴趣,这是当时社会的现实,也是朱先生所忧虑的。
对比现在的大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何尝不是如此。选专业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何在,哪个热门、哪个有前途就选哪个;到了学校,以为可以悠闲自在,对学问没有热情,只追求分数文凭,不肯用心钻研;等到毕业,考研、就业或留学都只为了将来的工作,理想缺失。大学充满了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这是十分危险的。当然,谋职混饭碗无可厚非,但大学毕竟不是职业训练场,如果是这样,干脆不读大学,直接去社会历练就行了。大学教育应首重人格教育,其次为学问,有学术精神,追求真理,这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现今社会,基础教育重视知识灌输,学生埋头做题,十分辛苦,只为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终于熬过头了,进入大学,有了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不用太追求成绩了,但学生已对学问失去了兴趣,致使大学四年学业荒芜,浑浑噩噩,学习只是未来谋职的敲门砖。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归其原因,除教育体制的因素之外,懒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虽然都讲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品质,但似乎我们这个民族的确很懒,看下我们吃的和用的就知道了,朱先生在书中也有所表达。我们懒于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而去选择捷径,我们不想思考钻研,得过且过,这在我们生产的产品上表现明显。
懒惰是我们学问事业的最大障碍,必须加以克服,个体生命才能拥有优质的生命质量,民族国家才能迈向复兴的漫漫长途。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们应当牢记并实践之,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