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米奇·阿尔博姆写的《相约星期二》,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和他即将逝去的老师莫里·施瓦茨每周二的对话。书中的文字并不难读,讲的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但我读了之后,感觉自己并没有能领会其真谛。因为这本书留给人太多的思考空间,读者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并做一番沉思,才可能有一些感悟;并且由于该书涉及婚姻、家庭、金钱和死亡等等人生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感受可能会大相径庭。
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变了,而且在急剧变革当中,未来更是如此。在变革的时代,不仅外面的世界在变,人的内心也跟着变化。这个时代的脚步和节奏太匆忙,因此人的内心经常会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现实的压力不仅存在而且不断加重,人必须学会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自己的信仰十分重要。
我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的多元化。不论你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普通的员工;不论你是高等学府的教授,还是走在校园里的学生,人的思想中“权威”的概念正日渐模糊和淡化。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人也都可以质疑别人的观点。前些天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青年中国说》,节目邀请了导演、歌手、大学校长以及普通的学生和青年等,一起谈论青年人是否应该留在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奋斗的问题。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理由,并且不因为某个名人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想法。我很高兴看到这种现象,表明我们的社会在不断地进步着。
但问题是,有自己的想法并不一定有自己的信仰。事实是,我们的内心常充满迷茫,特别是青年学子,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所追求的往往是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生命没有信仰支撑,当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和折点时,就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应对,不仅人的内心会充满痛苦,而且最后也会惨败。
这里所说的信仰并不是指宗教层面上的,而是个体生命对生活的追求和坚守。有了信仰,内心就会充满力量。我们不去追求别人眼里重要的东西,我们不去成为别人心中向往的人,不以他人的标准去衡量自己,而是追随自己的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不去追逐外在的金钱、名利和地位,而是去追求心中的理想和信仰。对外界索取的越多,内心就会越不安宁,就会越焦虑。保持内心的淡泊和质朴,对物质享受的标准不用太高,全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金钱、名利和地位自然就会来了,它们只是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附庸品,即使它们不来,也没有关系,因为自己在做内心喜欢的事,很快乐很充实,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