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21时光——对媒体的一些思考

文字:小水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4-07-20 点击数: 分享至:

   2001年,正是《南方周末》的鼎盛时期,四个年轻人,沈灏、刘洲伟、陈东阳和李戎毅然离开《南方周末》,在一切都是未知的情况下创办《21世纪经济报道》,这种精神令人感动。2002年,又创办了《21世纪环球报道》,但因为各种复杂因素,报纸还未经营一年就停刊了,不免让人惋惜。

    或许我与21世纪传媒有缘,偶然看到微博上的一则消息,那时刚好心向媒体,报了名,终于进入第四届21世纪财经夏令营。24名营员、15所高校、7个城市、1个梦想,听起来就觉得非常神奇,非常感动。两周密集的课程里,我听到了包括陈东阳和李戎在内的很多大V讲师的思考。我主修金融学,对新闻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因此,这两周接收的信息对我而言既新鲜又繁杂,我必须花时间好好消化吸收,整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主线,然后在这条主线上生产我自己的想法。我试着去做,看了课堂笔记,也沉思了一番,试图把它理清,但我深知这是不彻底的,或许得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才能慢慢有所感悟,不管了,先记下一些幼稚的想法吧,留给以后嘲笑自己。

(一)媒体是什么

在这之前,我并没有觉得媒体有什么,只是觉得它是新闻的生产者,有时会对某个事件某个人物进行深度报道,仅此而已。当然,我还是挺关注新闻的,每天都看新闻,有时还买《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等报纸看,或许因为跟我们的实际生活真的没有太多关系,也只是看看,并没有深入思考,更不会去想媒体是什么。

进入289大院,一栋90年代的建筑物矗立眼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呈一字排开,显得古朴典雅,右边楼顶的“南方周末”牌子不由让人联想起“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这句话,然后就是莫名的感动流淌在心中,久久不能释怀。

我在想,这该是媒体的力量了吧!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媒体或许不仅仅充当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更让我们了解到这个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公平和正义的,什么应该是社会应该努力去做的,进而去引导和启发社会和民众吧!否则,当这个社会充溢着对金钱、权力和名利的渴望,太满了,而没有东西去冲淡和调和,去启发人们对生活和社会的理解和认知,那么公平和正义可能将荡然无存。

我并没有说媒体有多么的伟大,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只是觉得媒体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当然,在现实中,媒体大部分工作还是在做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至于影响或改变,只能说针对某个很小的点,毕竟怎么做还在于相关主体本身。因此,大谈“新闻理想”确实没多大意义,或者可以理解为胡扯,踏踏实实地去做,尽力去改变能改变的一些事情,并且媒体也不至于因为经营不下去而做不了事,有一些钱可以赚,这就很好了。

(二)媒体的盈利模式

媒体虽说有其特殊性,但毕竟是企业,也需要实现盈利,才能养活一群人,才能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平面媒体有三大支柱——内容、经营和管理,内容由记者、编辑和美编等去生产,经营由发行、广告和市场等去做,而管理由人力、财务和风控等负责。

据执行总裁陈东阳介绍,平面媒体主要有四个层面的销售——发行、广告、市场和数据深加工等。发行即卖报纸,因为报纸印刷等成本比较高,报纸卖的又便宜,这一块是亏损的,报纸的订阅用户、零售和赠阅分别占六成、两成和两成左右。目前国内报纸主要靠广告生存,广告收入占70%以上,但因为纸媒的影响力在下降,而且读者不喜欢太多的广告,因此,应调整以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更多倾向于市场和数据深加工。国外媒体,如英国的《金融时报》,广告收入和市场活动分别占45%和50%,市场活动可以体现媒体的影响力。数据深加工即根据公开的信息,做一些优质的行业报告,以高价卖给企业,这也是新的可以努力的方向。

市场瞬息万变,是自由的,也是残酷的。媒体作为企业,也必然要面对市场的风风雨雨,唯有如此,才能使媒体更加成熟,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变化,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传统媒体的转型

两周的课程中,可能有八成以上都和媒体的转型有关系,体现了媒体人对未来的忧虑和思索,以及对新媒体的关注和热忱。21世纪传媒新招进了一批工程师,然后旗下的报纸和杂志去尝试不同的领域,有以产品经理思维去做内容的,如新闻可视化等;有去优化现有渠道的,如APP、微信订阅号等;有去探索新的渠道的,如唐学鹏老师的《21世纪商业评论》,利用漫画,甚至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重建新型渠道;有脱离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另辟蹊径,做其他的事情,如21世纪网的21世纪财经搜索,《理财周报》的理财答应平台等。我曾分别问过《理财周报》的主编罗周老师和执行主编谭昊老师,去做理财答应,大虫,阿门角等产品是否背离了媒体应该做的事情。两位老师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谭昊老师提到传统媒体不仅应该守,而且应该攻;而罗周老师显得更加自信,他没有干预太多,放手让年轻人去做,让市场去决定这些产品的生死。

站在门外看,我会觉得这是传统媒体人在面对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迷茫状态,没有人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因此什么都去做。但执行总裁李戎却很平静从容,或许正如他所说,管理层不会对团队干预细节,只关注结果,具体怎么做让市场决定,只要不会很浪费就好。也许,正是21世纪传媒这种自由开放的态度,让它一直保持着创新的活力,做了全面充分的准备,无论面临怎样的变数,有一种方案对了,就成功了。

传统媒体,现在内容确实不错,但传播力在下降。而新媒体,如微信、APP,甚至自媒体,传播成本低,轻轻一触手机屏幕,便可以把任何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元素传播出去,其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传统媒体不会死,但传统媒介会死。而要使传统媒体不死,是要继续坚守内容,或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内容?还是要优化现有渠道?是要重建新型渠道?还是要脱离媒体,去做完全商业化的东西?这个问题,或许谁也解释不了,只能交给市场和时间,检验过了,就知道了。

(四)财经记者的素质

     《Fast Company》中文版主编柯志雄老师说,当了记者悔三年,不当记者悔终身。虽说这话并不是绝对的,但作为记者,确实是有其“肥沃的土壤”的,让人开阔视野,让人独立思考,让人终身学习。关于财经记者的素质,每位老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表述。充满哲学思维的罗周老师用“勇敢、尖锐、刺痛”来描述他选择团队成员的标准,并强调天分和特质的重要性;而《理财周报》编委丁青云老师则以“激情、勤奋、专业、平和”来概括财经记者的素质。我不想罗列各位前辈的观点,这样没有意义,我希望能够写下自己的想法,不论对错。

我想有以下几点吧:一是好奇心,记者一定要有狗一样的嗅觉和鹰一样的眼睛,很善于去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问题,一旦发现了,就再也不放开了,直到“捕捉到猎物”为止;二是底线,永远不为不可为之事,洁身自好,有自己的职业坚守;三是专业学识,因为财经记者的面不仅涉及经济、金融、房地产等,还有科技、人文等等,因此,财经记者首先要非常熟悉财经的知识,而且还要多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四是独立思考,无独立思考不新闻,不必赘述;五是善于和人打交道,积累丰富的人脉资源,这是上了两周的课后才深切体会到的,终于明白了信息源对一篇好的报道是多么的重要;六是特质,我虽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追问罗周老师特质指什么,听了之后还是不解,但冥冥之中却相信了。

终于敲完了,想对自己和拥有财经记者梦的大家说两句话。一、财经记者接触的人都是“高大上”的,但自己不是,千万不要丧气,知足常乐,追梦不易,且行且珍惜。二、借用台湾摄影师阮义忠老师的一句话——永远的爱便是信仰。

                                                                             2014年7月20日晚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