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读后感】浅析萨特“自欺与说谎”理论

文字:柚子釉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陈润泉 发布时间:2016-11-03 点击数: 分享至:

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自欺与说谎”,他把自欺形容为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本质上是属于人的实在的,而同时又像意识一样不是把它的否定引向外部,而是把它转向自身。从字面上来理解,我们很容易认为自欺就是对自己说谎,而萨特却给出了不同于常人的观点。他认为,说谎者的本质在于说谎者完全了解他所掩盖的真情;对于他自己来讲,他肯定自身的真情,而再向别人阐述时又否定它。因此,对自己说谎即是为了自己否定了这个否定。说谎存在欺骗者与被欺骗者的二元性,相反自欺本质上包含一个意识的单一性,它的关键在于对自己掩盖一个令人不快的真情或把令人不愉快的非真情表述为真情。

随后,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萨特举了一个初次赴约的女子的例子,这个女子深深的迷恋于对方的谦恭与谨慎,但她却不想看到这种行为表示的时间发展的可能性——她把这种行为限制在它现在所处的范围,她不想理解人家对她所说的话的言外之意。即使对方说道:我是如此的钦慕您!她也会消除这句话中深刻隐含的性的含义,她会把它认作是客观品质的直接意义赋予她的对话者的话语和行为。这个女子在萨特看来便是自欺的一个典型例子,她把她约会对象的行为归结为仅仅为其所是,归结为这是一种自在的行为,从而单方面解除了她的同伴行为的危险性。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因首次约会而略带矜持而娇羞的女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便含有这样的自欺性,在我看来,这可能是因未来关系的不确定性所衍生的对自己情感和心理适应过程的自我保护,对于一个自欺过度的女孩,即使对方再逾矩她也可能自欺。

接着,萨特又提出作为自欺的反题—真诚这一观念的简要考察,他认为真诚要达到的典范是人对他本身来说应该是为其所是,完全是唯一地是其所是。而自欺的概念至少在一瞬间能造成我们的幻觉。如果坦率或真诚是一种普遍的价值,不言而喻,它的箴言“人们应该是其所是”对我用以表述我所是的判断和概念来说就不仅仅是提出认识的理念而且提出了一个存在的理念。在这个意义上,应该使我们是我们所是。

萨特的自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扩大化绝对化的倾向,学者姜延军解释道:萨特的自欺理论在纯粹理性层面是对“自为存在”的一种展开论述,但在更深的实践层面却是为了强调“人的实在的本意是没有任何托词的。从这个角度讲,自欺既是一种自我内心对自身的欺骗,实际上也展现出自我与他人共处时的一种冲突状态,表现出个体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