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一句话:“深爱只是为了生存”,我的脑海里就不禁浮现出了张爱玲所写的《倾城之恋》,想到里面将自己的爱情当作谋生手段的白流苏——把爱情当作陌生手段的那一个旧时代,令人唏嘘。
《倾城之恋》的故事开头由与白流苏离婚的丈夫死去展开。白流苏是旧式大户人家的女子,有着一段以经济为基础的门当户对的婚姻,但婚后受尽了夫家的毒打和欺凌,于是奋而离婚,回到娘家。后来又因为自己的资财被势利穷酸的兄嫂哄尽之后,失去了经济的保障,毫无立足之地。这个时候范柳原的出现,给了她一次下赌注的机会。她奔向了香港,试图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浅水湾饭店里,两个人仿佛化身情场高手斗法,在白流苏似是服输、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之际,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白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
的确,白流苏最终达到了她目标,但是她真的幸福吗?“柳原不再和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白流苏心里明白这“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惆”,字字句句,哪里流露出一点点她的幸福呢?其实我们可以设想白流苏以后的生活,没错,她有了名正言顺的地位,却只能对范柳原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她须得事事小心,维护好这小心易碎的婚姻和地位,包括她的脸面,毕竟范柳原是她扬眉吐气的谈资。
白流苏是勇敢的,她也曾经不愿屈服,可是回到了这毒瘤一般的白公扪,深受排挤、冷嘲热讽,甚至还被哥嫂骗光钱财,现实一次又一次磨蚀她对自己人生仅存的希望。你知道,当一个人孤立无援的时候,旁边即使有根稻草,也想试着依靠,对于白流苏而言,范柳原就是她的那根稻草。她拼命地想抓住这根稻草,追到香港,追到浅水湾,想以自己仅剩的美貌与青春,换取一张美好的长期饭票,唏嘘的是什么呢?是最终使范柳原下定主意结婚的,不是白流苏的美貌和青春,也不是两人有多么相爱,不过是因为一场战争。如果没有这一场战争,只想要有一个情人的范柳原绝不会跟白流苏在一起。
张爱玲写白流苏,谁又能说没有她自己爱情的影子呢?很多人认为,张爱玲钟情于描摹世间凡俗的平常事,反映俗世人物的悲欢离合,也许还认为她认同世俗的价值观,题材和主题上都在追求一种平凡中的美的倾向。但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张爱玲的小说在题材和主题上体现的是一种凡俗与超脱的结合。
《倾城之恋》确实符合张爱玲爱写庸人俗事的习惯,但也因此拉进了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一般的读者有亲切感、真实感,容易将故事中的人物和自身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具有浓郁的世俗风味的审美体验。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张爱玲所塑造出来的主人公白流苏和范柳原和普通人相比,具有独特的个性、生活经历、生活环境。首先,白流苏是个聪明美丽的离婚少妇,受父亲影响,个性好赌和敢赌,愿意为自己的未来冒险赌一次。范柳原刚刚从国外回来,从小在国外长大,在父亲故世后,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使他成了一名生性风流,锦衣玉食的富家公子。可见,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两个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男俗女,对于平常人而言具有明显的特异色彩。
其次,从思想主题上看,两个人的爱情虽然离奇但并不崇高,恋爱时互玩感情手腕、勾心斗角,让人感到一种浓郁世俗情调。张爱玲在看似冷静客观的陈述之下实则寄寓着对社会现实强烈的批判,表达了一种隐隐的无奈和哀痛。这场爱情带给白流苏的不是纯然的快乐幸福的体验,更多的是悬念和猜疑。即使是最后结婚,也不能归功于两人的缠绵之恋和相互的真心付出,而是一场战争促成的,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幸运,当然这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中又是理所当然的。这种隐含其中的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批判,带给人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启迪,似乎让人一下就能看穿充满于世俗之间的各种猥琐的较量,进而获得精神境界的升华,让人从中获得一种顿悟和超脱的体验。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背后,蕴藏着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营造出不一样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