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0年,开豪放词风的一代词人辛弃疾呱呱坠地,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篇章。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位伟大词人的跌宕壮阔的一生。面对着金人对汉人的压迫,以及先辈对于收复祖国山河的慷慨雄心,年少的辛弃疾便将收复祖国旧山河作为毕生的事业。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压迫,纷纷起义。21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2000余人,参与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起义军。公元1162年,耿京为叛徒张安国所杀。22岁的辛弃疾率领50多人深入数万人的敌方军营,擒拿叛徒张安国,于百万军中取叛徒首级。经此一役,辛弃疾名声大噪,由此步入南宋仕途。然而由于和怯懦的南宋朝廷基因不和,一心建功立业,收复祖国河山的辛弃疾在仕途上起起落落,这也促生了一代豪放词人词风的形成。
尽管南宋朝廷以投降派为主,但是像辛弃疾这样力主光复祖国大好河山的人依然存在,陈亮就是其中之一。辛弃疾和陈亮常有书信往来,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下面两首首《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淳熙十五年,陈亮自婺州来访辛弃疾。二人同游数十日,后陈亮离去。分别第二天,作者恋恋不舍,想要将陈亮寻回,因道路泥泞而不能前行,颓然而返。这首词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创作。
上片描写了作者与陈亮于长亭中把酒言欢。陈亮以布衣身份,六次上书,力主恢复河山。在共同的理想抱负下,作者将陈亮视为渊明,诸葛一类风流倜傥的人物。畅谈之际,不知从哪里飞来了喜鹊,将松梢的残雪抖落至破帽之上,就像增添了几缕白发。白发又何尝不是因为壮志难酬而生出?眼前的景色只剩覆盖着冰的水面和了无绿色的残山,只有几株梅花能增添几分色彩。这里也是反讽南宋朝廷,只知粉饰门面,而不真正力主恢复河山。
下片描写了作者和陈亮的友情。陈亮作为作者的知己,难得来访但是很快就要分别。作者送别陈亮之后,又依依不舍,想要将陈亮寻回。奈何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车轮生角,行人销骨。看着前方泥泞的道路,作者内心非常惆怅,发出了长夜笛,莫吹裂的哀号。这首词描写了山河破碎,壮志难酬,同道凋零之感。词风沉郁,笔力雄劲,堪称词中的千古绝唱。
接到辛弃疾的这首词后,陈亮和了一首,全词如下:“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抗金大计,表达了不能忍受祖国遭受分裂的意愿。看到陈亮的这首词,辛弃疾立马回了一首,也就是下面这首《贺新郎》。
老大犹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唤呜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和陈亮的友谊,下片写山河破碎的悲壮慷慨。就上片而言,作者描述了自己年龄已大,无所成就,只有陈亮这一好友可以称道。作者生病之时,友人陈亮前来高歌。歌声嘹亮高亢,惊散了楼头的飞雪。在作者和陈亮看来,富贵如同头发一样,无足轻重。能够撩动二人心弦的只有光复大好河山,然而这样的抱负却只有西窗的月亮能够知晓。再进酒,以消散心中的郁闷。
下片作者质问:神州大地,经历了几番离合?人才无人问津,当道的都是谄媚逢迎的小人!祖国江山的前路究竟在何方?作者愁眉紧缩,心中充满忧虑。接下来表达了对陈亮的欣赏。陈亮虽为一介布衣,然而胸怀壮志凌云,有一颗铁胆忠心。想到自己和陈亮这样的人才无法得到重用,祖国的山河支离破碎,作者的内心的愤懑达到了一个顶点。最终通过“看试手,补天裂”表达了出来。
作为一个有着雄伟抱负却又不得重用、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的人而言,辛弃疾的一生是慷慨悲壮的。但正是这份悲壮,让后人永远的记住了他。也因此开创的豪放词的新的篇章。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这个渴望横刀立马的孤胆英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