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文学 > 正文

【书评】文化苦旅

文字:瓶中水青云天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谭舒尹 发布时间:2019-04-19 点击数: 分享至:

初次捧读《文化苦旅》时,我的脑海中就勾勒出这样一个身影,他走出了自己从小生活的解冻的村庄,走进了祖国的山河:他在都江堰轰鸣的江水声中赞服李冰的精魂,在道士塔前与上世纪那三个断送莫高窟文化的鄙人争辩,在鸣沙山、月牙泉边感受西域风沙的呼啸,在古老阳关踏雪追忆,在废弃石柱旁叹惋已毁的渤海国,在黄州书写苏东坡的豪情……

那个踽踽前行于历史风尘中的身影,叫余秋雨;那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叫《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作者守护文明的决心,也读出了作者独具个人特色的爱恨喜恶。书中一文《道士塔》,便表达了他对愚昧至破坏、贩卖无数莫高窟宝藏之人的憎恶和对珍贵文物被毁或流落异国的痛心疾首。“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我要告诉他,把世间文物统统拔离原生的土地,运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览,是文物和土地的双向失落、两败俱伤”……

余秋雨教授内心的愤懑,穿透纸张,使每一个读者的眼眶也跟着饱含怒气的泪水。这是对的,这种难以挽回的痛心感应该直接表现出来,不应该再用委婉的词句去掩藏,这是每一个中华文明传承者都应理解到的,如此他们才能反思过去,避免灾难再次发生。

对喜爱的人,作者也不加隐藏地赞美。我想,余秋雨也是东坡居士的忠实粉丝吧。《文化苦旅》中能独占一篇的历史人物寥寥无几。《道士塔》是为着批判造成文物流失的鄙人,而《黄州突围》则是为着还原作者心中崇拜的苏东坡。“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周围的笔墨衬托得十分寒碜,能把同代文人比得有点狼狈”……

赞美苏东坡,作者不会吝啬一丝文采。对偶像的敬佩,已让他处于爱屋及乌的状态:“对这些人,不管是狱卒还是太皇太后,我们都要深深感谢。他们有意无意地在验证着文化的感召力。就连那盆洗脚水,也充满了文化的热度。”当然,诋毁偶像的小人肯定要提出来:“这简直就是翻版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李定的攻击在种种表层理由里边显然埋藏着一个最神秘的元素:妒忌”、“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这样一篇爱憎分明的《黄州突围》,读得我畅快淋漓,使我对苏东坡的遭遇又多了几分同情,对苏东坡本人又多了几分敬仰。

除了让我对历史人物了解更深入,作者还带我领略文化遗迹的魅力。“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读《莫高窟》和《沙漠隐泉》时,耳边似乎响起了佛号、磬拨声、诵经声、风沙声、流水声、马蹄声、驼铃声,西域无与伦比的美丽,令人心驰神往。战魂满空却迸发豪迈诗意的阳关、人烟稀少且辉煌不再的盛唐渤海国遗址、古代官员高枕锦裘间的噩梦之地宁古塔,还有还有,那一个个曾经只在古文诗词中出现的文化之地,在余秋雨的笔下又重新焕发神秘光芒,呼唤着读者的无尽遐想。

读《文化苦旅》时,一首歌曲在我脑海里回荡,是飞儿乐队的《千年之恋》,它的歌词与整本书的气质很和谐:“穿越千年的伤痛,只为求一个结果。你留下的轮廓,指引我黑夜中不寂寞。穿越千年的哀愁,是你在尽头等我,最美丽的感动,会值得用一生守候。”在我看来,余秋雨是执着的,他为着魂牵梦绕的历史文明,在探索与追随,去踏上一片片温柔或坚硬的土地,收获一次次感动与哀愁,他也许会用一生,去守候他心中的千年前的美丽。

历史的轮廓指引着余秋雨,让他在黑夜独行中不寂寞;历史的轮廓也在指引我们,让文明传承者在岁月更迭中不忘原本。

《文化苦旅》正是指引我去探索中国文化的那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