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人物专访 > 正文

【名师风采】课堂上的良师益友,前行中的长明灯塔

文字:王瑶涵 杨雨萌 陈炯儒 李博 刘瑾妍 林涵 黄明玉 陈一铭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宾锐光 周喆 张甜甜 发布时间:2023-10-16 点击数:

编者按:为鼓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踏实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任务,追求卓越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2022年“惠妍卓越教学奖”的评选工作,梁静璧、许琪、龙文滨、饶兰兰、费俊慧、刘宁、吕琳琼、张信勇、袁媛、黄德沂等10名教师被授予“惠妍卓越教学奖”荣誉称号。本网特别策划“名师风采”专题报道,讲述10位“惠妍卓越教学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通过真实、质朴的笔触,记录他们的教育人生,展现他们的教学匠心,传递他们的爱与智慧、责任与荣光。


梁静:多维度教学的“常青树”

梁静璧,英文学院副教授。参与《交际英语》《中级英语写作》国家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所负责的“中级英语写作”课程今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程教学,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校内混合式教学。2021年成功申请校级教材项目《英语创意写作——写出你的中国故事》,用外语传播中国声音,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梁静璧

“尽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忙起来。”梁静璧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理解相关资料,展开着激烈的讨论,在梁静璧的指导下,同学们思考得有深度、论证得有力度、获知得有广度。

梁静璧的课堂可谓是学新知、树德行等多元素的集合。为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梁静璧致力于设计“有温度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温馨的鼓励与指导、精准把握作业的难度、提供多模态写作作品发表渠道……在她独特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成就感,也打通了写作的感情通道。在她的课堂教学中,会通过师生聊天式的热身活动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找到学生的困惑,再引导他们进行小组研讨,加以实践性和反思性学习。这种互动式课堂能够很好地使得立德树人的目标融入课堂中,让学生们真正做到以学促思、以思明德。

作为广外的教师,如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是梁静璧一直思考的命题。梁静璧参编的《新交际英语综合教程1》涵盖丰富多样的跨文化题材,提取从浅层到深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跨文化写作能力。谈及如何更好地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梁静璧列举了三个要点:“一是要深入了解本国文化,二是要有跨文化的读者意识,三是通过多样化、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

梁静璧的“常青感”源自于她与时俱进的特质。除了传统课堂的用心教学,梁静璧也持续关注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今年,由梁静璧负责的“中级英语写作”课程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在两个全国性公开课程平台(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面向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免费开放,根据梁静璧介绍,课程组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校内混合式教学,根据后台大数据来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和学习习惯,同时构建线上“互动协同”的生态社区,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深度的线下研讨式教学,最大限度优化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保持好奇心、自信心及恒心。”这是梁静璧对学生的期许。教书授知更育人,在近二十年的教学之路上,梁静璧始终不忘初衷、与时俱进,在广外校园传递着温暖与新知。


许琪:在教研相长中求索教育真谛

许琪,国际商务英语学院教授,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优秀教师”称号,在SSCI和CSSCI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第八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教学优秀案例二等奖等多种奖项。

许琪

“教学和科研的联系其实非常密切,两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从教近十年来,许琪始终坚持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创新方法和开展研究解决教学问题,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以续促教,续论指导教学。作为“续论研究室”的主要成员之一,许琪将王初明教授提出的续论应用于外语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与研究。她与学院同事合作,将视听续说任务融入商英学院大一、大二年级综合商务英语和商务英语听说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口语水平和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参与的“创立‘续理论’高效学外语”项目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八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续论相关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立项。

以读促教,阅读圈嵌入教学。许琪利用阅读圈这一方式开展课堂内外的阅读活动,增强英语阅读的互动性。学生通过完成阅读任务、小组分角色讨论、课堂展示等环节,逐渐提升阅读意愿,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基于阅读圈的教学经验,许琪成功申报2019年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以评促教,学生主导教学。多年来,许琪一直将“同伴互评”融入课堂教学,结合移动教学平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她在每学期课堂汇报(presentation)中融入“问卷星”平台打分、写评语,并挑选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评价和提问。这种同伴互学的氛围感染了很多学生,学生敢于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口头汇报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正是因为对课堂的用心、对学生的负责,许琪在2020-2022年连续三年获得本科优秀教学奖一、二等奖,2020年获得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优秀奖。她开展的教学反馈研究发表于TESOL Quarterly,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等多个SSCI期刊。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师生共进”,这是许琪对自己多年教学和研究经验的总结。许琪坦言,老师这个职业的魅力就在于,每年都会遇到一群不同的学生,面临不同的挑战,需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都是老师前进的动力,会保持对教育的热爱,脚踏实地做一名好老师。许琪希望学生们怀揣梦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勇敢坚定地走下去!”


龙文滨:学生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

龙文滨,会计学院副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杰出学者,教授。讲授《财务管理学》《公司财务》等课程,其中《财务管理学》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2)、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获各类教学奖项20余项。

龙文滨

“每个学生都闪耀着独一无二的光芒,需要老师来悉心引导。”这是来自会计学院的龙文滨从教二十年来,所坚持并身体力行的信念。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得以自主学习,拓展思维,主动反思并掌握专业知识。

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龙文滨深知会计学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她坚信,想要学好会计学,学生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不懈的努力。在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一直坚持两个主要的教学理念:第一,因材施教。她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目光交流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帮助和教导。第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将教学延伸到实践活动中,把探索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例如,她安排学生到智能会计实验室开展仿真实验,也会安排每学期一次的企业调研,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除了教学事业,龙文滨也一直致力于会计学术研究。尽管工作繁忙,但她始终坚守在学术研究的前线。“无论其他任务再忙,我都不会放弃我的科研。” 她如是说。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原理是推动她不断探索的源泉。当被问及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时,她坚信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在她的课堂上,她会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供书本之外的知识素材,让课堂生动有趣。

对龙文滨来说,“所有的奖项都是对过去的肯定。”这些荣誉是对她教学价值的肯定和回报。未来,她将继续以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为动力,不断激励自己,履行教师的职责。她将教书育人视为一种终身事业,无论前方的道路如何曲折,她都将坚守在这条道路上。


饶兰兰:以师者、长者、友者的身份与学生共成长

饶兰兰,金融学院讲师。从教近二十年来,饶兰兰曾获多次获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优秀奖、科研业绩奖、优秀本科生导师、年度考核优秀奖等荣誉。她主编的《经济数学-微积分》获评“十二五规划教材,主持两项省级课程项目,推进一项省级教改项目,并多次指导学生发表期刊论文。

饶兰兰

“从2004年7月进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至今,一晃在三尺讲台站了19载,心中感慨万千,说到教学,我想从一个词‘热爱’开始。”

站在三尺讲台上,饶兰兰在与学生的互动、看着他们成长和学有所获中,慢慢积累和激发出对于教育行业的热爱。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中,饶兰兰坚定了“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有担当、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复合型的新时代金融人才”的信念。在《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中,为使教学更精准地对接学生即将就业的金融环境,饶兰兰重新编著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国内金融市场的案例分析,使教材更精准地对接学生即将就业的金融环境,

“既有缘为人师者,则希望尽全力在这有限的相处中给予学生好的引导,尽全力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把做人处事的道理教给他们。”在饶兰兰的课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她以“金融问题”为切入点,采用项目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查阅文献、撰写论文并专题答辩。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近十年来,效果显著。新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凝练金融问题、深度挖掘金融规律、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研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以师者、长者、友者的身份陪伴在学生身边。”作为师者,她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严谨改革教学手段方式,并成功指导学生将论文发表在期刊杂志7篇,多次指导学生参加院校挑战杯并取得优异成绩;作为长者,饶兰兰坚持做学生前行道路的“提灯人”,当学生遇到学业上的疑惑、人生规划的迷茫、情感生活等多方面的困扰时,她耐心陪伴在他们的身边,及时地解答他们的疑惑;作为友者,她“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来关心”,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最贴心的关怀。

于她而言,对三尺讲台的坚守,源于热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饶兰兰一直奔赴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将热爱继续融化于今后的教学事业中。


费俊慧:教之以事,耕之于德

费俊慧,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理解当代中国”俄语读写教程》编者,担任该教材全国教师培训示范课专家;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基础俄语》主要参与人;主持完成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1项;曾荣获学校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外语组一等奖,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多次获得“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费俊慧

“看到学生成长就是最大的成就。”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双向奔赴的结果。费俊慧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每个阶段都耐心指导,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得到迅速成长。他指导的两个研究项目分别获得2022年国家级和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并且带领俄语专业的学生撰写了50多篇俄文报道,在俄罗斯“俄语世界基金会”官网刊登。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长期以来,费俊慧致力于打造课程思政品牌。他所主讲的《旅游俄语——人文景观介绍》荣获广东省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堂,并在学校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中获得外语组一等奖。他将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将课程模块化、以任务为导向,选取符合学生认知逻辑和表现形式的内容,激发学生用外语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无论课堂上还是实践中,费俊慧都努力实现带领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

为了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课外带领他的学生来到广州图书馆参加“革命情怀,沉浸体验”主题活动,共同担任“红色领读人”,为公众开展俄汉双语导赏,重温经典背后的革命精神。新时代的外语教育承担着让中国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的新使命。费俊慧长期从事俄语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年开始参与了《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之《“理解当代中国”俄语读写教程》的编写,通过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外语教学,引导学生系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让学生能够用中国理论观察和分析当代中国的发展与成就,以跨文化视角阐释中国道路与智慧。

在费俊慧的指导下,学生们不光领略了中国故事的精华,还成为了这些故事的传播者。在大型展会和外事接待活动中,这些学生能以听懂、理解和认同为目标,通过生动的身边事例,讲述属于中国的故事。他们不再只是外语专业的学生,更是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时代青年。他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自己的贡献,这些承载着中国故事的脚步,即将迈向新的篇章。


刘宁:教学是一段教学相长的快乐旅程

刘宁,日语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曾任日语语言文化学院日本语言文学系主任。2019年荣“新世界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日语综合技能大赛指导老师奖一等奖,四度荣获“《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优秀指导老师奖,多次荣获本科优秀教学奖。

刘宁

“大学是一段充满乐趣的旅程,希望同学们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刘宁作为教师团队中的青年力量,与时俱进,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新时代新思想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刘宁和其他老师组建了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结合教材制作了大量的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一一对应地进行混合式教学。课程在智慧树平台上线后,至今已有超过33所高等院校的师生在使用。谈及这些成果,刘宁依旧谦逊,“我们也是摸索着前进,制作PPT、写稿、录课,花费了不少心血,接下来也会不断改进,争取进一步优化。”

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上,刘宁也下了不少功夫。为了让学生在她的日语课堂上学有所获并乐在其中,刘宁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设计。她制作简洁美观的ppt,使用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句,设计抢答游戏增加课堂互动。与此同时,她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语法结合起来,在课前播放日语动漫,对其中较为陌生的语法进行教学。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她会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法点通过情景表演的形式展现,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实际运用能力。

刘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所指导学生在在“新世界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日语综合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在三届“《人民中国》杯”日语国际翻译大赛中斩获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遇到难句难点,刘宁会反复和学生商量比较,最终拿出最满意的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得到了进步。”在刘宁身上,教学相长、共学互助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刘宁爱岗敬业,科研教学双管齐下。在教学工作上,勇挑重担。心系学生,指导学生在竞技中成长,参与筹备多次演讲比赛、学术会议及论坛、中日文化交流节等大型活动。担任学院国际交流外事联络员,完成各项国际交流工作。积极参与广州志愿者学院推出的疫情防控“多语种微课堂”录制,展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对刘宁而言,“共赴这趟快乐旅程”是对她教学生涯的最好注解,她怀抱真挚的赤子之心,寄语学生,“坚持不懈在专业领域学习探索,享受大学时光。不留遗憾,收获成长。”


吕琳琼:英语教育道路上的探索者

吕琳琼,英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青年教学十佳”、“优秀教师”。常年担任《英语教学法》《创新与批评性思维》等全英外语职前教师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与教授,创作的微课作品获首届外语微课大赛广东省特等奖、全国二等奖,主持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被评为广东省思政示范课堂。

吕琳琼

“You have fire in your belly; Make sure you will be a teacher.(你很有热情,一定要做老师)”回首梦归处,正是一位大学导师的话点醒了处于毕业十字路口的吕琳琼,满怀激情的她选择了英语教育的道路。在近十八年的教书生涯中,吕琳琼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和思维的“工程师”,于教学中绽放“育人”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方面,吕琳琼有着自己的“独门秘技”。她创造性地改变教学策略,将差异性分析法引入课堂,以优秀的教学设计作为对照组,引导学生在自主完成教案后,通过比较来引发思考、发现不足。这种差异性比较的方式犹如一处泉眼,引来活水涌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吕琳琼说道。在这一理念下,教学由此成为融通“文本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对于优秀教案的思考,进而营造具备育人价值的课堂生活。

身为一名指导老师,吕琳琼在指导师范生大赛与“大创”项目中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哪怕时间再紧迫,比赛的教学设计他们必须先自己完成,”吕琳琼回忆道,“我会指出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对每一句教学语言都进行反复打磨”。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多位同学在比赛与项目中表现优异。其中,温尔文、李恬、王可三位同学荣获了全国师范类院校英语师范生素质风采展示活动的第一名,林苡获得了广东省高校师范生技能大赛的第一名。

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是吕琳琼眼中的头等大事。她洞察到,英语师范生面临着师生关系、人际沟通等各种焦虑。为此,她创造性地开设了“My journey我走的路”云端工作坊,邀请优秀毕业生、教师来与学生们一同交谈,有效地缓解了他们的焦虑。疫情期间,英语师范生难以外出实习,面对这一困境,吕琳琼不禁想道:要是能在线上实习,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她说干就干,主动申报了“线上见习”项目并获省级立项,巧妙地帮助学生们实现“足不出户,好课例尽收眼底”的愿景。

“向前看,路还很长。”无论取得多少荣誉,吕琳琼始终把自己视为“在路上的学习者”。“乐在其中,探索不止”是吕琳琼对广大教师的祝福,更是她本人的生动写照。


张信勇:心理学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课堂上

张信勇,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多项省级以上本科教学研究及改革项目和负责多个实习基地建设,并牵头组织本专业全体教师共同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导论课》。曾获评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奖,两度被评为优秀本科生导师,连续十二年获评本科优秀教学奖。所指导学生曾获广东省“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月系列心理公益广告征集活动一等奖。

张信勇

“从大学起,我就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如今,张信勇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耕耘了数十年。在 十四年的高校教书生涯中,张信勇的学生评教一直位居学院前列,曾连续十二年获得校级优秀教学奖。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就突然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动力,于是萌生了系统开设生涯规划课程的想法。”在张信勇主导下开设的生涯规划课上,他巧用生涯九宫格、霍兰德兴趣测试和MBTI人格测试等各种时下流行的测试,以小组为单位带领学生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还会穿插游戏环节,其丰富有趣的授课方式广受学生好评。而在《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课程“专业伦理问题-保密问题 ”教学中,张信勇通过讲授、案例研讨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咨询实践中职业道德与专业操守的重要性。目前,该课程已获得省级一流线下本科课程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

但在张信勇看来,可以教给学生的远不于此,他很重视学生们的实训和实践。“专业见习是心理学专业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5年来,张信勇负责3个实习基地建设,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新建5家实习基地。在临床与咨询类课程《变态心理学》教学中,张信勇每年暑假会组织20名左右的学生到广州白云心理医院进行两个月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识别评估能力、临床咨询技能,真正做到将课本上的知识链接到实际应用中,让学生熟悉对这些人群提供帮助或服务的完整流程。“你只有跟一个鲜活的从业者打交道以后,你才知道这个职业是不是真的想去接近的。”

在2021年访学广州圣泉医院时,张信勇提出,想要“探索一种一体化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机制”,即与医院合作,培养以实践能力为主的心理人才,这再度体现了张信勇一贯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除了到医院实习,张信勇也会带领学生面向中小学生提供心理筛查和心理咨询服务,以此提高实践能力。

谈及获得“惠妍卓越教学奖”的感受,张信勇将其视作是对他在教学中所做的尝试和改革的肯定,更是对他在教学中与时俱进、育人育才的鞭策。“我们要不断地去拥抱这个信息化时代,然后要作出更多更新的尝试和改革。”而张信勇最大的愿望,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专业积累帮助年轻人更好地度过他们的青春。


袁媛:致力数学课程创新与学生共同成长

袁媛,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广东省本科线下一流课程《微积分》课程负责人。多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学奖”“优秀本科生导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一二三等奖多项,获评2021年和202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省分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袁媛

“在数学学科中不断探索,是我喜欢的状态。”袁媛深耕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因势利导,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在她的指导下,学生收获了专业知识与学习热情的成长。

袁媛一直致力于数学教学工作,把因材施教作为追求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结合不同专业背景,设计相应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面向法学专业的学生时,她将“极限”比喻成“法律人所追求的公平公正理想”;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时,她结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进一步为学生讲解边际函数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袁媛会通过课前课后一对一的私聊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习实情调整教学,加强“跟不上”学生回溯练习,为“吃不饱”学生提供进阶选学选做课程内容,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袁媛采用“情境教学法”,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编排成生动有趣的情境,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比如,引导学生将每日气温随时间的变化和对应的曲线是连续不断的结合起来,从而把抽象的“连续”概念直观化,进而引入连续函数的定义;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割圆术“的动画演示,一点点引出极限的历史和相关思想。她还采用数学建模教学法,选取成本优化、数据拟合等典型应用问题,通过布置小课题,让同学们独立探索完成全链条的数模问题解决路径,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知识总结和问题解决能力。

袁媛注重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堂育人作用。“作为老师,我会从自身出发,通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后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等方式,以身作则,用自己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行为,为学生们树立一个正向的榜样。”此外,袁媛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通过数学思想和应用的融合,在课堂上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从古代科学家刘徽在艰苦条件下创立“割圆术”,到数代数学家对“无穷小”概念坚持不懈进行研究,数学家们在袁媛的课堂上变得鲜活可爱。

“在那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我不能让大家失望。”对于袁媛而言,教师这份职业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正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身为教师的担当,她始终秉持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倾听学生意见反馈并及时调整,不断实现课程教学的精进与自身的进步。


黄德沂:让学生在乐趣中爱上体育

黄德沂,体育部副主任、教授。中国足协比赛监督,中国足协C级教练员,中国校园足球竞赛专员。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曾获得教学优秀奖特等奖“逸群奖”及校级“青年教学十佳“称号。曾带队获得2021年广东省“省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组全省总决赛甲组冠军,主编教材2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足球教学训练、学生体质监测等领域的论文11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市厅级科研课题2项。

黄德沂

“一转二翘三平行。”这是来自体育部的黄德沂老师在教学足球课程时,根据脚内侧踢球技术要领,自主归纳的原创技巧。朗朗上口的口诀让学生们快速掌握足球要领,对足球的技术动作也能有一定了解。

作为教练,黄德沂会根据团队成员的技术特点和水平层次,以及对手的情况和打法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当问及训练的重点时,黄德沂认为,足球运动讲究的是团队的配合。在每周两次的训练中,他都会统一向运动员们强调好团队的整体性和协作性。“体育和学习是可以相长的。”不仅要教授好技术,黄德沂还觉得通过运动可以培养学生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能帮助同学们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他表示,自己会始终坚持带好足球队,让足球运动作为广外文化的一部分,不断传承下去。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爱上体育,他在课堂设计中以“如何教”“如何学”和“快乐学”为重点,通过自创的“快乐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黄德沂会在课堂上设立趣味的足球小游戏,用场景代入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足球乐趣。他会以射门的规则形式,通过增加距离来增大游戏难度,激发同学们挑战的想法与活力,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为了让体育事业真正达成立德树人的效果,黄德沂在足球课堂和日常训练中都融入了思政课程教育。他坚信,只有让学生们在运动当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才能真正达成体教融合的目标。黄德沂会在课上绘声绘色地描述足球运动的起源,用亲身经历讲述足球历史,用贴近学生的话语阐述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的原因。他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收获到的不仅有身体素质的提升,更能掌握团队协作的魅力与顽强拼搏的品质。

“让学生们爱上足球,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这是我一直追求的事业。”黄德沂感受到了学校对其付出的认可。对他来说,过往所获得的种种奖项,都代表着他教学之路上的担当和责任,更是对他未来教学事业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