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校园关注】他们用英语辩论,辩出了国赛一等奖!

文字:冯颖宜 罗思源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宾锐光 张甜甜 发布时间:2025-09-16 点击数: 分享至:

在第27届“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的激烈角逐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两支队伍脱颖而出——翻译学院张钧涵、李苌楚斩获全国总决赛金奖,商英学院胡雪婷、新闻学院李中意摘得全国总决赛银奖。这不仅是广外学子在全国顶级英语辩论舞台上的精彩亮相,更彰显了广外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上的成果。

张钧涵和李苌楚在“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总决赛现场

全国大赛的难度在于长期备赛,而在指导老师王欣看来,这四位辩手恰好是“沉得下心的长期主义者”。面对高手环伺、赛程密集的国赛,她们的备战策略很明确:一边拓宽知识边界,一边磨炼配合的默契。日常训练里,她们把阅读当成主阵地——新闻、外刊、顶尖辩手的发言实录、专业书籍,一本本啃;实战则是辅助,练手赛、校内或地区性辩论会,一场场攒经验。李中意和胡雪婷刻意练习赛磨默契,慢慢地,她们既能瞬间接住对方的点,又能顺着思路往外延伸,彼此成了最好的补位。哪怕备赛撞上广交会实习,李中意和胡雪婷也总能挤出下班时间约队友打模拟赛,赛后对着记录一点点复盘,不肯放过任何细节。

胡雪婷和李中意在参加地区性辩论赛

在一次针对不熟悉的经济类辩题的练习赛后,李中意和胡雪婷便得到了张钧涵和李苌楚耐心而详尽的帮助。她们花了几个小时一起拆解了复杂的经济学概念,还清晰梳理了辩题背景。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沉淀,让她们得以从容应对专业性极强的辩题,在磨砺中凝聚默契、总结方法。

除了辩手的自身努力外,广外丰富的英语课程也为英辩队的成员们提供了充分锻炼的机会。胡雪婷坦言:广外的各种英语课程都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在商务英语谈判课上,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翻译学院的学生,学院开设的各类口译课程让张钧涵真正从中掌握了“一心多用”的能力。

尽管辩手们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晋级时仍然惊险万分。全国总决赛分为循环赛(八轮)及淘汰赛(四轮),每一轮的成绩都至关重要,关乎晋级命运。张钧涵和李苌楚在前两轮比赛中均排名末位,可以说是“天崩开局”,她们的心态也因此出现较大起伏,甚至出现了反胃的状况。关键时刻,王欣老师从内容架构与战术策略上给出精准指导,带领她们复盘细节、明确改进方向。凭借调整后的状态,两人最终以循环赛总积分第16名的成绩跻身全国32强,闯入八分之一决赛,并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摘得金奖。

参与比赛对于辩手们而言,其意义已超越了奖项本身。李苌楚坦言,赛事让她对社会有了更深层的认知,更收获了质疑固有观念的勇气。英语辩论中,辩手需在15分钟内准备立场,且持方由抽签决定,“经常要为与自身观点相悖的立场辩护”。这种独特体验成为思维成长的催化剂,让她学会跳出单一视角看问题。

李苌楚在“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发言

赛场上的历练有效提升了李中意的表达能力,“有了大赛的经历,会更加从容了,在公众场合发言不会那么紧张了。”此外,大赛的舞台让她见识了很多来自各大高校的优秀辩手。“他们的思考逻辑,语言表达,演讲风格等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李中意回忆道。这种与顶尖同侪交流学习的机会,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视野。

对李中意而言,团队情谊与归属感又是另一重宝贵收获。在广外英辩队,李中意能经常和队友一起讨论和研究各种有趣的选题,在各种赛事中并肩作战,“输了一起消化情绪,赢了一本正经地庆祝。”她笑言。

“首先,你得开始;其次,你得坚持。”这是王欣给所有热爱辩论的学生的寄语。辩论赋予广外学子的,不仅是思维的深度、语言的力量,更是对多元世界的理解,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探索前路的持久动力。正如辩手们所言:“英语辩论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份源于热爱与成长的幸福感,或许正是她们不断超越自我、势如破竹的核心所在。

据悉,第27届“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总决赛于5月30日至6月9日在云端及北京外研社大厦举行,全国500多支队伍、千余名辩手参赛。经过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四大赛区复赛,175支队伍晋级总决赛。此届辩论赛参赛规模及晋级难度创历史新高。辩题丰富多元,涵盖经济法领域、科技伦理等前沿热点议题,对辩手们的知识储备、思辨能力、抗压能力及英语即兴分析和表达能力进行全方位考察,引导选手们关注社会前沿议题,培养全球视野、涵养家国情怀,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