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五四专题】“筝”做新青年——看广外青年同风翱翔

文字:曾昕 刘思琪 张语庭 孙博瑶 陈佳旎 王瑶涵 陈炯儒 黄明玉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周喆 张甜甜 发布时间:2024-05-06 点击数:

时代如风,天高海阔。广外青年有如一只只风筝,随风而动,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方向与姿态,坚守内心的梦想与追求——或乘风而起,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耕耘;或逆风而行,在偏远之地播种希望;或追风而去,在国际大舞台上尽情绽放。无论面对怎样的时代风潮,广外青年都在风中迸发出无限的生机活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广外青年的“飞行轨迹,见证他们的青春风采。

乘风起,看万里山河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广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乘风而起的风筝,在专业领域不断探索耕耘,绽放青年独特的风采,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武洪艳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武洪艳怀揣着热爱与好学,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提升自我。大一时,她在就在错过了实验室培训、对算法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通过自学Python、爬虫以及scrapy框架,完成新闻网站爬虫的考核,获得了加入了数据挖掘实验室的机会,迈进了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大门,开启了她的科研之路。

科研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直面困难、“甘坐冷板凳”一直是武洪艳科研与学习的准则。大二下学期武洪艳正式加入了实验室的文本纠错项目组,在遇到瓶颈期时,她也会担忧自己选择做自然语言处理这条路到底对不对。她选择将这些问题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交流,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于是,武洪艳开始重新整理好心态,沉下心来,在不断坚持科研的同时选择去享受科研的过程。

“做科研本身就需要沉下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需要拥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青年人“肯吃苦、不怕苦”的品质始终武洪艳牢记着。一篇论文从前期准备到打磨完成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选题、实验验证、再到打磨成稿的过程。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武洪艳除了正常学习之外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论文撰写上。在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她会遇到很多不熟悉但需要自己实现的算法,这时候就需要武洪艳反复地修改或者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会的,越是不懂的东西才要去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收获很多。”不断学习,不断沉淀,始终是武洪艳学习与科研中所坚持的。如今武洪艳已经作为第一作者,被EI索引收录了两篇论文,展现着广外青年在学术上的青春风采与科研毅力。

“面对困难溯流而上的信心、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武洪艳对“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的理解,是武洪艳在科研路上的“制胜法宝”,也是她想要告诉青年人的。未来,她会继续保持着这种品质,在国防科技大学发挥好青年人的肯干、能干。

武洪艳在学术领域乘风破浪,为国家科研投入青年智慧;而金融学院研究生陈治伍则是立志以学术之手,托举起新一代的风筝。在广外攻读本科时,陈治伍便已明确自己的学术追求,手持热爱之火炬,奋发拼搏。学术论文写作并非一帆风顺,晦涩难懂的理论,往往难以完全阐述与解释。但怀着对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他迎难而上,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定期与导师进行深入交流,积极探索并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模型等各种技术。

陈治伍

陈治伍认为青年学者应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用学术的视角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探讨金融科技对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的抑制作用的论文中,他围绕了当时较为热门的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话题展开,针对企业通过操纵研发项目骗取政策补贴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篇论文成果丰富了企业研发操纵行为的治理机制,在经济发展的领域践行青年担当。经过反复修改与打磨,在入学仅半年时间内就完成了两篇广外一类A(SSCI一区)学术论文,并均于2023年5月见刊。“感觉到一种自己不断努力后,被别人认可的感觉。这坚定我以后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的决心。”

陈治伍对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不仅凝聚于自身勇攀科研高峰,更展现在托举新一代的学术人才。作为学院教学助理,陈治伍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以自己工作论文代码作为例,细致入微地分享了从数据下载、分析到结果导出的全过程,同时,他运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导基本的计量方法和步骤的同时,让同学们进行实际操作,帮助他们快速上手与了解基本实证方法。这两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接受与认同。

“我希望能像我的老师指导我一样去指导我的学生,助力他们的学术梦想。”陈治伍表示。他希望用自己的热爱感染后辈,将他在科研道路上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更多的学生,致力于帮助广外学子们更高效地提升专业技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武洪艳深耕学术,投身科研,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陈治伍立志回到广外,为祖国的科研建设培养学术型人才。不论是武洪艳还是陈治伍,都做到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不辍,在学术的舞台上绽放自我。正如他们所说,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应借时代之风,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增进学识、精益求精,为国家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逆风飞,筑一方天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是逆风而行的一纸风筝,勇敢而又坚韧地摇曳着,飞向一处处偏远的地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用热情与希望润泽一方天地。

瞿志成

商学院本科生瞿志成是“芋”后春笋实践团的负责人,带领团队于2023年7月奔赴桂头镇阳陂村开展 “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助农行动,为当地香芋产业发展“破局”。“学这块,自然是要把它用于实践的。”学有所成,继而投身实践,已经是瞿志成植根心中的自然举动。

在瞿志成看来,两周的调研过程,是忙碌而又充满热情的。白天,他带领团队,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田间地头,深入调研香芋的种植情况;或围坐在村民家中,仔细倾听当地的销售痛点。晚上,瞿志成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团队,及时汇总当天所调研的情况,调整并部署明天的工作。“我们都有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一股脑地把热情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瞿志成目光笃定,道出自己的心声。借助专业知识,瞿志成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打造出“瑶族文化+香芋”的个性化IP,将瑶族的刺绣、歌舞等文化元素融入香芋的包装设计、视频宣传等方面,以文化影响力驱动香芋品牌力。“刚学完的知识,能派上用场,有一种不能言语的快乐。”瞿志成感慨道。

青年的投身,为香芋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瞿志成带领团队打出“直播+短视频”的宣传组合拳,搭建“新农人计划”直播间。在直播间中,他们身穿瑶族传统服饰,背靠绿色农田,实地采摘阳陂香芋,从田间地头到烹饪上桌,多视角展现香芋粒大饱满、口感软糯等特点,无不吸引众多观众的关注与好评。短短几天,团队产出了6条相关视频及10余篇宣传文章,更是得到了南方+、共青团中央等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累计阅读量达12w+。截至目前,“芋”后春笋项目已联结了240位农户进行集体生产,推动成立了12家香芋种植产业合作社,从固定承包商低价收购转向“”互联网+”新式种销体系,有效带动香芋生产与销售。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是瞿志成常记在心里的一句话,他做到了,而且打算长久地做下去。瞿志成交接团队工作时,反复地叮嘱新队员,有需要随时联系他。“以后,我想寻找更多可创新的点,更高效地带动当地发展。”对于瞿志成而言,乡村振兴早已融进了他对未来的规划之中。

如果说瞿志成带领“芋”后春笋团队在乡村振兴上走出了一条"丰收路",那么在另外一片土地上,黄奕涵则播种下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

黄奕涵与学生们在一起

2023年7月,广外第九届青燕研支团贵州分队队长、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黄奕涵开始了她的支教之旅,担任贵州省贞丰中学的校团委干部和政治老师。她忙碌而积极的身影穿梭在多个场合:在课堂上,她手持扩音器,声音清晰而富有激情,为学生讲解知识;在活动中,她有组织且仔细地安排,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在会议室里,她与教师们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在办公室里,她俯首批改作业,一边记录下学生们的问题,一边留下用心的评语。

黄奕涵在工作上的真诚,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要确保教材知识的落实,还要激发同学们的听课兴趣。为此,她经常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准备一堂学生们喜欢上的课。仔细研究教材,寻找相匹配的图片素材,将知识点与热点话题相结合。在她的精心准备下,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同学们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同学在第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给黄奕涵写道:“我一开始对政治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通过您的课堂,我认识到政治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学科。我决定将政治作为自己的高考科目。”“我真的对一个孩子产生了影响,那之前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了。”黄奕涵对此感到很欣慰。

“青年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先锋队,有大把的时间、精力和学识去帮扶。我们不去,谁去?”这是瞿志成的心声,也是他真真切切的行动。“为教育事业去注入我们青年的一份生机和活力,为孩子的成长去贡献我们一份非常微薄的力量。”谈到支教工作,黄奕涵表示自己能做的就是“坚守”。

身为广外学子,瞿志成与黄奕涵选择成为一个个逆风飞来的风筝。他们洋溢着青年的朝气,为偏远之地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从一开始有所顾虑到被当地农民热情接待;从不适应到和孩子们建立深厚的感情,无论是轰轰烈烈地投身,或是日复一日地坚守,瞿志成和黄奕涵都实现了与基层的“双向奔赴”。

追风去,登国际舞台

广外青年们不仅在学术、赛事和志愿服务方面积极内向探索个人价值,也在向外展示着自己的思想,践行着“国际传播”的时代使命。

刘雅莉

“理想听起来很奢侈,但我们缺不了它。”作为岭南杯“美丽乡村,希望田野”英语写作技能大赛“特等奖”、2023年“十佳青年(思想引领类)”、连续三年“国家奖学金”等荣誉获得者及“中国故事”讲述者,在将中国故事传播到国际舞台这条道路上,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本科生刘雅莉一直在行动。

“比起谈努力和勤奋,我个人更喜欢‘兴趣’一词,我会对任何事都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大一,刘雅莉因为对挑战杯“红色赛道”感兴趣而选择回到家乡,听着老兵王彻的后辈讲述着在自己伯伯利用自家码头药房藏电报机来传递抗日情报的鲜活故事,她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不仅仅存在于一声声宏大的口号中,而更在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里。“听故事、讲故事”这一石子,从此在刘雅莉内心留下深刻波澜。

“我只想尽量呈现真实,也一直在探索叙事的不同可能性。”抱着讲述“小故事、真故事”的态度与追求,2022年,围绕阳美玉雕手工艺人的主题,刘雅莉以一位加工师傅的视角,展现了阳美“亚洲玉都”的招牌是如何铸就,讲述玉雕行业背后千年的传承和艰辛。最终,刘雅莉的视频获得高教社杯“用外语讲中国故事”双语视频省级三等奖,让许多人进一步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文传播方面,刘雅莉以自己三年的乡村调研为基础,写出粤东乡村振兴的故事与图景。不止于此,刘雅莉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建党百年党史宣讲团”、“新时代青年师生理论宣讲团”宣讲员,让各个学院的同学们更靠近历史、学习历史。

在“讲故事”的路上,刘雅莉也曾产生过许多自我怀疑。初期,她总会被一些固定的故事演讲模式所禁锢,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刘雅莉也更加坚定地向外观察、向内思考。她变换思维模式,多次到实地进行深度访谈,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与之共情,挖掘故事背后的细节,注重平时的写作输出,力求故事的真实性并积极探索更多以“小切口”入手的叙事方法和叙事的不同可能性,真正同语言和生活产生共鸣。

“青年只有把自己抽离出社会‘潮水’,才能保持清醒,具备‘划船’的能力。对于理想,它虽然听起来很奢侈,但我们缺不了它。”作为广外有志青年,刘雅莉每天坚持早起并享受独属于自己的哲学阅读时光,以第三人称视角去分析周遭的事物;坚持看批评杂志,锻炼批判能力;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所做都写进日记本;看到一个好的广告时会思考它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哪些角度可做;上课时关注老师的表达并思考自己会如何表述……活跃自己的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中,是刘雅莉成功的秘诀,也是青年们在追风路上必不可少的部分。

目前,刘雅莉已成功推免至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在未来,她希望自己能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也希望能成功应对更大的挑战,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继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刘雅莉向内找寻自己的个人价值并在热爱的领域闯出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未来。春山就在平芜的尽处,青年一路追风而去,终会到国际大舞台上绽放自己的光彩。


乘时代发展之长风,纵乱云飞渡仍不改从容。广外青年在时代的潮流中展现出独特的姿态,展示青春风采而感到骄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争做时代先锋。我们也希望在未来看到更多只风筝在时代之风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轨迹,让象征着青年生机力量的风筝永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