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校园关注】排球少年:用排球维系起的青春与热血

文字:袁菲 于润萌 林姝含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杨欣 张甜甜 发布时间:2019-12-19 点击数: 分享至:

你是否曾见过攻手高高跃起,力拔山兮,将球狠狠扣在三米线内,纷扬起地上落尘;你是否曾听过排球场上方盘旋的声音,是胜利的狂欢、不甘的低吼,抑或暖心的鼓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是否觉得那跃起的背影阳光帅气,那一切的声音都饱含深情,你是否知晓,在运动场的最深处、毗邻菜园的那块地方,那五个排球场,是一群人最熟悉的纵情天地。

教学楼是伴随着早上八点学生的匆忙脚步而苏醒的,荡漾着朗朗书声,又随着下课铃的打响而归于沉寂;而球场的喧闹总在下午,体育课的人群散去,另一群人又来,带着年轻的心,沸腾这一隅,直至夜色降临。而我们探寻,排球场上汗水浇灌出的花为何艳丽,她的园丁为何甘愿辛勤,吸一吸少年气,笃行。

排球队训练中总是不乏快乐

 

【缘起:热爱

我总觉得,球场上的人看起来会年轻许多。你看那儿人群熙攘,朝气蓬勃,全是年轻的面庞,分不出年级。殊不知这里大一到大四、研一到研三、毕业很多年回来打球的师兄师姐,统统囊括。我想过,他们为何显得如此年轻。突然某一刻,我想到了。是少年气。这是球场上的人特有的。所谓热爱,怎么不是热爱这份少年气呢?

采访今年刚加入院队的丹阳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地提到最初燃起她对排球热爱之焰的,是师兄师姐真挚热爱的情绪感染。“进了咨询群以后,他们连去球场的路线都给我写好了!”能以如此一颗赤诚之心,凭借一腔对某项运动的热爱,而将热烈关怀倾注在明明素不相识仅由同一学院这一身份而联系的师弟师妹身上。不正是少年所为吗?

前段时间《少年的你》在院线火热上映,郑义的那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他们是少年。少年的身上有太多令人艳羡的东西。仍旧保有少年气的成人们,何其幸运。吴文欣的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句话:“你说我们在球场一起经历了多少次日落黄昏。”配图有36张不同的天空,或有橘色氤氲天际、夕阳残影,或有淡紫霞光、唯将蓝色幕布轻轻渲染,或是盛夏棉花糖似的大朵白云,或是秋冬的天朗气清。最初因为热爱而来,遇见了可爱的一群人。由此,球场的情谊绵延开去,绘出了一段共同拥有的色彩斑斓的时光。

吴文欣今年大四,是在球场上“饱经风霜”的“老人”,球技出众,亦是叱咤风云的传奇,两年前曾担任东语排球队的队长。当被问到大一最初来排球场的情形的时候,她说,最开始只是和一位要好的高中同学一起来打球,军训的时候两个人对打,球场上人不多,也不熟悉。慢慢地又有了其他同学加入、并且大家都真诚地热爱着,亦享受每天在一起打球的简单快乐,于是宛如履行契约一样,下午来打球渐渐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群人,从不同的地点出发,无需约定,在四五点钟默契地奔赴排球场,穿越宿舍区的宁静和篮球场的喧嚣,直至华灯初上。在场上站定,屏气、眼神一直跟随在场上飞跃的球来回移动,双手聚拢绷紧,予球有力一击,或是腾起、将球扣下。如此,日复一日,流着汗,徜徉在欢声笑语之间。

同样是大四的温迪师兄说,他在韩国留学的一年是没有打排球的。今年回来,他却每天都在球场训练,甚至会约上师弟师妹们早训,做专项练习。他说,比起他的很多队友,他对排球的热爱也许没有那么浓烈,但是有时候重要的不是排球,而是一起打排球的人。是因为排球结缘而相识相知,有幸成为队友彼此了解,即便身处不同的专业但是同样拥有对排球的纯粹热爱和那份少年气。笑与泪,都共同承担。爱得纯粹,年少有为。

而丹阳,那个接受采访的时候一脸认真总是笑得灿烂的女孩,在刚入学一个星期就因为被师兄师姐的热情感染而独自跑去排球场一探究竟的女孩,想要进入校队而早晨六点十五起床练习排球技术的女孩,下午下课后默不作声拿上球便去与墙对垫独尝枯燥而心甘的女孩。

源于热爱,但不止于热爱。将他们带向球场的,是质朴的热爱,是最纯粹的快乐,看球场上的他们,不论是初进球场的大一新生,还是历经打磨淬炼成钢的师兄师姐,他们身上的少年气,却那么显然——汲取阳光,然后在这里释放激情,有欢声笑语陪伴,心上娉婷盛开。

【引领:责任

一个人身上少年气之浓烈来自那生生不息的热情是毫无疑问的,但无奈热情如火,气势汹涌的它在时间潮水一浪一浪的拍打下脆弱得不值一提,最后连灰烬都不剩。因此,若想永远葆有这份气息,需得以责任为盏,照护着这火苗使其不致被潮水熄灭,甚至能让这虚张声势的焰气变得细小但绵长,徐徐环绕于这人身旁。

球队的训练日常

身为东语排球队队长的吴文欣本只将排球当作兴趣爱好一般地在打,从未料到“队长”这个担子会落到她肩上,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赛场上安排战术、赛场旁稳定人心、赛场下吆喝出游,种种细枝末节她都得去考虑、学着去考虑。她告诉我们,比起在赛场上如何安排战术这一具体可学的职责外,如何凝聚一个团队是更为抽象的一项工作,“幸运的是,在我当队长的时候,无论是同级还是上下级的队员们关系都很不错”。

但少年意气,心绪如纸鸢,浮沉无定,尤其在比赛时“想赢、想和队友一起赢”的念头极易让整支队伍变得或情绪消沉、或焦躁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身为队长的她便不得不考虑着如何激励或是安抚她的队员们,她是那个得随时保持风筝平稳飞行的扯线人。“我从前从来不是一个会在球场大喊大叫的人”,但为了提起队友们在赛场上的精气神,她在大二当队长那年很努力地使自己变得活跃,也努力地去让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她的队员,那是她第一次在赛场边上主动喊出“来!一、二,东排加油!”此外,她得学着时刻保持冷静与清醒,在全队都处于惊慌焦虑的状态中,她仍得清晰地指出队里存在什么缺陷、该如何改善等等,“队长起的就是一个类似支柱的作用。”如此细腻沉着的她让我们忘了她不过一个只比我们大两三岁、涉世未深的学生而已,她当然也有消沉的时候,只不过“责任”二字让她只得将这些苦涩默默地消化在肚中。她和我们说起,在大二时一场很重要的比赛前,她的情绪也格外低落,但她只得不断压抑这种消极情绪且让自己尽快投入比赛中去,“这挺基本的。何况作为队长,我不能够也不希望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别人。”少年气,意气风发,但也纯粹无疵,是这些、也只有这些带着少年气的人,才会因一声“队长”而不断突破自己,负重前行。

比起吴文欣因繁复的队长工作而早在大二时便担起重任,同为排球队员的温建迪则是在大四时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有必要担负责任的必要和意义。他坦白“大一大二时我并没有很喜欢排球这项运动,也有过因为学业繁重而想退出的念头”,是他的师兄师姐把他留了下来,如今他的留下与担当在他看来是一种对那些挽留他的人的回馈,“我本来有能力在大一大二时为这支队伍带来更多,但我没有,其实是有点内疚”。如今,作为比较了解球队整体状况的老队员,他开始尝试着给师弟师妹们带去更多战术、技巧等各方面的指导,“我以前从来不是个有耐心的人,也不太可能主动教谁要怎样打好排球。”这其中藏着他小小的“私心”,他想以“责任”为绳,捆住可肆意为少年的时光,就像他常期待着等他毕业后再回到这片球场时,依然能够找到这些亲密的队友一同酣畅淋漓地打一场球,一如旧时年少模样。

少年气是可感染身边人的。新队员往往是因热爱而聚集在这样的球队中,初入球队的他们和吴文欣有着一样的最初想法,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打排球也只是一种消遣。然而慢慢地,他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压在前辈们身上的重担,并为之动容,就像新队员徐丹阳表示,学长学姐不仅仅是在排球上指导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方面也是关怀满满,她说:“我觉得我现在的责任就是好好练球,等到能够上场打比赛的时候能为球队赢得好名次。”

正是这沉甸但暖心的责任对他们的引领与鞭策,才让每一届走进球队的年轻脸庞感到家的温馨以及对成长的向往,并且让少年的、或不再少年的他们总萦绕着葳蕤蓬勃的少年气息,这是这份责任让他们互相牵着引着,大步走在盛夏的阳光下。

收获:归属感

当我们仰望星空,沉醉于宇宙的浩瀚无垠时;低头赶路,专注于事务的繁杂冗长时;是否觉得心灵没有依托,灵魂没有归宿。如浮萍漂泊于世间的我们,渐渐忘了“归属”的感觉。或偶然步行于相思河畔,睹屋舍俨然,袅袅炊烟;院中家人欢聚一堂,细品香茗,怡然自乐。才蓦然醒悟,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代,人们之间的关系纽带愈加淡化,我们奔波于世,已经远离了有“归属感”的生活。但有这样一批人,赛场上他们是火力全开的热血战士,赛场下是惺惺相惜的亦师亦友。“我们院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家永远是心底里最温暖的的港湾,给每个人直面现实的勇气,攻克难关的毅力,展望未来的信心。而像家人的朋友将陪我们度过人生中最美的华章,留下暖色的印记。

加油鼓劲

吴文欣有些感慨地说:“球场上的同学都互相认识,会有很多共同话题。大家会一起打球、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甚至一起旅游。其实感情比同班同学还要深。”。“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青葱时代最美好的事情,不过是两三好友对酒当歌诉衷肠,畅谈人生理想。少年的他们洋溢自信的笑脸,三两成群漫步于郁郁葱葱林荫之下,对未来无限神往。我想,拥有与志同道合的挚友携手共进的缘分,不仅仅令人心中涌起名为归属感的暖流,更是我们一往无前的青春里时不再来的少年气。

“我觉得在东排训练,打球真的是一件非常有归属感的事情。”温建迪对归属感一词颇有感触。“我觉得在广外这个地方能找到归属感的东西已经不多了。球队是唯一一个让我有归属感的地方吧。在球队里,我能切身地感受到自己起的作用,会很有成就感。”他见证了院队从一开始凑不齐六个人打比赛到发展成四十人的大队伍;从寥寥数人观赛到为数众多的学弟学妹们呐喊助威。如《小王子》所言倘若一个人对一朵花情有独钟,而那花在浩瀚的星河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他只要仰望繁星点点,就心满意足了。东排的成长,是他们以“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浇灌而成的。他们宛如永远高昂着头,向阳生长的向日葵,饱含青涩又倔强的少年气。而归属感,是丰饶肥沃的土壤,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向日葵由此花开遍野,东排由此发展发展壮大。

大一的丹阳,是球场上的“小鲜肉”。亨利·凡·戴克有言:屋里若有爱长驻,有友情为贵客,就是真正的家,甜蜜的家;因为在那儿,心灵可以休息。初来乍到的新生们,对大学的一切事情,都觉得新奇、有趣却又陌生。此时出现亲人般的引路人们,像家一样的集体,会大大加快新生熟悉大学生活的步伐,找到久违的归属感。“印象最深的是队里的人非常团结,每打一次球,每得一次分,都会全队击掌。”全队击掌,一瞬间热血由此沸腾,情感由此迸发。他们欢呼,他们狂喜,纵使赛事胜负未决,但又有什么可杞人忧天的呢。“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这便是少年气最好的诠释吧。丹阳不无激动和兴奋地说,“队里的人会一直鼓励对方,不会揪着失误说,大家都打得很开心。”畅快淋漓地打完比赛后有这样一群队友在你身旁鼓励你,使你不囿于失意,不陷于自责,训练场上抬头便是艳阳,低头便是绿茵,身旁还有可爱的他们,可能这就是东排少年们独有的幸福。

归属感,它是沙漠里的一滴甘霖,是阴翳中的一抹艳阳,它在生命中占得分量不大,却不可或缺。它将我们串联在一起,在浮沉世间不畏惧困难,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也不着急慌张。东排的队员们也将心藏这份归属感,笃定地走好广阔的人生路。

少年气,我们熟悉又陌生。曾拥有它的我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失去它的我们瞻前顾后,进退维谷。席慕容曾说“青春的美丽与珍贵,就在于它的无邪和无暇,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当我们裹挟于现实的滚滚洪流,沉浸于世事的洗涤磨炼;人群里巧笑嫣然,独处时无所适从之时,是否会落寞地忆起,自己曾经也为青春蓬勃的少年。也曾为一朵花的悄然盛开而欣喜,为不遥远的将来而憧憬。

“青少年是一个美好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东排人的少年气,是保持活力、创造奇迹的秘诀。而我们这一代青年人,也应珍惜可贵的少年气,保持少年的态度和少年的精神,使心中充满光亮,方能不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