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视点)语言、发言与言论

文字:扈永进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6-06 点击数: 分享至:

 

将这三个概念并排放在一起,显然违反了形式逻辑中关于概念使用的基本规则。而我的意图在于,拎出来看看,溯其本源,再想想他们之间的关系。

以一个教师的身份。

 

A. 关于语言

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

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渗透着人们对世界的感受和认知。作为他人感受与认知结果而呈现,叫“知识”;作为感受与认知的技术示范,叫“技能”;与他人与文本对话,完成体验、内化和迁移,便存在着“过程与方法”;最后,领会对方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或认同或质疑或延展或颠覆,最终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基本姿态与基本判定,叫“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言的最大价值,就是在多边沟通和融会中充任了一个“公共媒介”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确不只是语文教师们才应该考虑的问题。给语言一个界定,叫载体。给语言一个比喻,像车。语言的车上,装载着逗号,感叹号,省略号……我想,最省心的是句号。最有价值的呢?大约应该是问号。

数字100究竟怎么表述?答曰:无数种。其中便传达着一个思想——世界多元,宇宙无极。1只老鼠又1只老鼠合起来,用数字2表述。与2只大象对等么?一只老鼠一只大象也可表述为2,这三个2对等么?而数学的犀利与无奈,亦尽在此中。

表达意思,其标准在真;表达思想,其标准在诚。真诚地说话,就是最好的语言。交流是情感的融会,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思想,作为语言的动因,也作为语言的归宿,同时,也是语言生长繁衍的唯一苑囿。

    沦为纯粹的工具,是语言的最大悲哀。

 

B. 关于发言

发言,即发表意见。课堂上的“发言”,一般指学生行为。

不久前,我们还把学生的课堂发言叫做“回答问题”。可以肯定的是,许多教师的心目中,现在还这样定义。那么,让我们看看,“发言”和“回答问题”是否相同。

让我们先面对“回答问题”。问题的生发——教师提出问题;问题的范畴——教材为界,知识为主;问题的答案——固定而非多元;问题的回答者——能够回答问题的学生。

那么,“发表意见”又为何?意见的主体——有感触的学生;意见的期待——寻求共鸣或批判;意见的内涵——言说与评介;意见的定性——主动性、开放性与个性。

回归“发言”的本义,新课标所期待的一切,诸如学生主体、个性发展、批判意识、发散思维……均将如期而至。在教育充斥着功利主义泡沫的今天,这一切显得那么困难。但我们必须看到——更显得那么珍贵。

在“理念”的旗帜四处飘扬的今天,或许,我们更应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仔细琢磨琢磨一些概念的本义——比如“回答问题”与“发表意见”的区别。

 

C. 关于言论

言论,关于政治和一般公共事物的议论。

严格地讲,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公共事物。教育产生的原动力,实为每一个人抵达并融入社会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才能深刻领会杜威先生所言,“教育即成长,学校即社会。”

学校中有政治么,班级里有政治么?简单的回答是:有。学生在班级里学习、生活,这是他的权利;学生要遵守班级及学校的规则,这是他的义务。学生以一个准公民的身份生活在学校里,参与公共事务。他有利益,需要维护;有冲突,需要协调;有观点,需要表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言论。

一个人,当他无权去关注自我的时候,他将同时丧失关注社会的愿望。《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语云:“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说的就是一个人应该享有言论的权利,即就与他自己权利相关的政治和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

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像爱因斯坦一样睿智,像孟子一样雄辩,但同时,又希望他们在其它场合像小媳妇一样没主见,乖巧而听话,可能么?第一种可能就是不可能,第二种可能就是造成学生人格的严重分裂。

对教师和学校组织来说,“只知服从”的学生是最方便管理的。但我们必须知道,“服从”并不是判定学生成长的终极指标。如果说课堂的使命是塑造学生的文化生命,那么,公共事务的参与,将塑造其社会生命。拥有言论权,是学生养成公民意识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