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谷围岛以其葱郁的植被被冠以“广州南肺”的美誉,而作为岛上众多行政村之一的练溪村则是著名的“小谷围艺术村”所在地。随着2003年5月村里1000多人的迁移,“艺术村”深厚的文化传统将交由广州大学城博物馆延续下去。
广州大学城博物馆,位于小谷围岛练溪村内、广工正门附近,占地约16.5万平方米,是由80多栋建筑组成、具有浓郁岭南风情的庞大建筑群。该建筑群酷似古岭南村落,其一期工程预计在今年9月投入使用。

古色古香的“岭南村落”
滨水古村——练溪村
练溪村水网密布、古木参天,至今村中仍保留着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自然村落特征。走进古村古宅,沧桑厚重的石门框后一条窄长的通道,透着一缕天井里射进的阳光,让人体会到乡村的安详。大学城博物馆大部分由村中的民房和祠堂改建而成,另一部分则仿照其原始建筑建造。练溪村村民世世代代以耕种为生,长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随行的保安说,村中有四大庙宇,即三圣公王庙、华光庙、包氶相庙、娘嬷(天后庙),还有三大姓氏宗祠,即关氏大宗祠、霍氏大宗祠及萧氏大宗祠。而霍氏大宗祠则是当地级别最高的祠堂。据了解,这里还是著名港商霍英东先生的故居地,他也曾亲自到此祭祖和捐资助学。
彩色浮雕凸显岭南风情
记者发现,博物馆内的每一栋建筑的外墙都雕有极具民族风情的彩色浮雕,其夺目的色彩和栩栩如生的造型与青灰色的墙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有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在民间有“瑞兽”之称的麒麟;有象征着长寿的仙鹤和松柏;还有万马奔腾图和百鸟争鸣图等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栋建筑的图案几乎都不相同,让人感受到传统岭南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时间只是让它更加眩目
“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的完美结合
据了解,大学城博物馆保留了大部分练溪村民国时代的民居和传统民居。这些古民居除内部做了一定的修葺与装饰外,并没改变其基本格局。民国民居一般是2~3层,墙面色彩与传统民居形似。墙上精细的工笔画,明净的玻璃雕花门窗,极富“大家闺秀”的韵味。整体建筑以砖泥结构为主,在二楼和三楼有露台突出,形成独特的建筑空间。而一楼大厅宽敞明亮,朱红色的大柱子矗立其中,显得端庄大气。
传统民居建筑可追溯至明代,以砖木结构为主。外墙以青砖墙面为主,墙脚是红砂岩,内部屋顶主要采用坡屋面造型,屋内楼梯采用木质构造,一直延伸到楼上,甚至连隔层也是木制的,显得很有质感。在修建的过程中,传统民居特有的阳台、天井和露台得到了保留,这充分地体现了当地传统的民风,颇有“小家碧玉”的味道。与民国民居相比,传统民居内部格局显得较紧凑,但是由于在设计时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因此没有任何压迫感。

仿古建筑鳞次栉比

一砖一瓦皆有特色
水管雕竹,屋檐雕龙
博物馆里的一砖一瓦皆经过精心的设计,即使是水管也是很有看头的。记者观察到,设计者将屋外的水管设计成竹子的形状,考究的管身上还刻有精巧的竹叶。这看似不经意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充分体现了博物馆自然与艺术的统一。
传统民居的屋檐是用类似于琉璃瓦的瓦片做成的,瓦片的末端雕有“双龙戏珠”、“龙凤呈祥”的图案。据说,这些精细的图案都是由明代开始流传至今的,在建造博物馆时被特意保留下来。另外,博物馆内还保留着用蚝壳砌起的墙。据介绍,用蚝壳砌墙是旧时贫苦人家由于没钱建房而迫不得已想出来的“新招”,而如今却形成了一道奇趣的风景线。

别致的竹状水管

蚝壳墙面
据悉,建成后的博物馆将向公众开放,展示小谷围的民俗文化以及大学城开发初期从岛内挖掘出的文物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