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治学“三难”变“三长” 尉迟治平讲授“偷懒”哲学

文字:记者 郑文岚 实习生 朱思远 王宇枭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8-11-27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文科背景的同学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术研究,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一个本科生都能够在文章中做到令古代鸿儒自叹弗如的旁征博引。”著名教授尉迟治平如是说。

  11月25日晚,著名教授论坛第八十讲“计算机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我校北校区六教学术报告厅举行。著名语言学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尉迟治平做了题为“人脑PK电脑 计算机辅助学术研究”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人事处主办,中文学院承办。副校长方凡泉、中文学院党委书记蒙德红以及人事处副处长李悦明等领导出席了此次讲座。讲座开始前,方凡泉向尉迟治平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方凡泉向尉迟治平赠送纪念品

人脑与电脑 孰优孰劣?

  在讲座中,尉迟治平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脑的功用在不段升级,而人脑的储存能力更是空前提高,但是在今天却是远远不够的。他说,“人脑在学术研究上存在的固有缺陷,即‘三难’:渊博难、识断难、精审难。”他还提出了在研究中由于记忆力文献资料等方面的局限使得研究定量不准、定性有误。而电脑的出现和进步则恰好弥补了人脑在这些方面的不足。电脑治学之三长——存储无限、不倦不误、科学逻辑让学术研究更科学准确。因此他提出人脑与电脑是优势互补相互合作的关系,只有二者很好的结合才能让研究更容易。


当人脑遭遇电脑

人机互动 “偷懒”做研究

  当人脑遭遇电脑,是排斥还是合作?对人们提出的该如何看待人们做学术研究不再像以前那样辛苦认真的找寻资料,而直接在电脑上“偷懒”查资料这一现象,尉迟治平以一个形象的事例来回答。他说,“这就好比去拉萨,以前人们因为没有交通工具而只能走着去,现在科技发达有了火车飞机,人们可以坐飞机去,但有些人却执意认为只有走着去才能叫到了拉萨,飞机去就不能算到拉萨。”这一风趣、恰当的回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数字化编程 随身携带“图书馆”

  尉迟治平认为,印刷术的发明是人脑的第一次扩展,而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新阶段是人脑的第二次扩展。信息技术化改变了学术研究,使研究由文字符号向数字转化,而甲金帛纸等载体则向磁性材料转化,这就使信息得到空前的压缩。“现在我花600多块买一个硬盘就能把一个图书馆携带在身上。”不仅如此,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新阶段更是为治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完美的数据库。他以《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为例,首先运用编程把这两个文本编成数据库,利用这样的数据库辅助学术研究不仅节约时间,而且高效,简单的一个编程稍加利用就可以为研究者带来极大的便利。


尉迟治平讲解《说文解字注》

  在互动环节中,尉迟治平强调电脑的运用是对人脑的一种支持和配合,并不可能代替人脑。语言学家利用信息技术更能表现学术内涵,更能发挥它的使用价值。而后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虽然大部分人都不是很了解电脑技术,但是要通过电脑辅助学术研究还是完全可以的,研究需要的一些技术完全可以在平常的学习中掌握。 

附:尉迟治平教授简介
  尉迟治平:男,汉族, 1944 年 4 月 25 日生,文学硕士,中文系教授。《语言研究》主编。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全国方言学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兼任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