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80后写作”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文化符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12月3日晚,南校区教学楼F514,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杨克教同学们“如何写诗”。
此次凤凰论坛活动由校团委、校团联主办,云溪文学社承办。到场的嘉宾有校党委副书记许国彬,图书馆副馆长伍方斐,中文学院教师王焱、何光顺。此外,中山大学岭南杂志社、华南理工大学木棉文学社等兄弟院校的代表前来支持。许国彬代表我校向杨克赠送纪念品。

赠送礼品(图/资讯中心)
从农民到章子怡,大背景下诞生的“80后写作”
杨克认为,“80后写作”的兴起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他分别用农民和章子怡表现了人们对中国看法的变化。杨克说,过去人们谈起中国,想到的是贫苦百姓艰苦沧桑的生活,而现在,人们更愿意以所谓西方人的标准去看待这个社会,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价值观都与传统的不符。杨克表示,正是这种全球一体化下的西式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现阶段的写作,诞生了80后写作的新风格。
那么究竟什么是“80后写作”呢?杨克总结到,“80后”喜欢写青春小说和玄幻故事。它们以网络为载体,以市场为对象把自己推出去。这些作家们不留手稿,以一些简洁,另类,机智甚至犀利的网络语言表达了一种自由,不羁的思想,反映了一种新的文化符号。杨克肯定它们主流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这种新文学形式的缺点:发行量很大,却少有影响;内容太过奢华,缺少真挚细腻的描写。
杨克解构诗歌写作 解惑诗歌艺术形式
接下来,杨克分别用《妈妈》和《1949的火车》阐述了进入诗歌的两条途径:对存在的发现和对虚构(修辞、形式)的发现。他说,诗歌的来源有很多,有顺口溜、歌谣甚至谜语,只要留心生活,就能写出打动人的诗来。

杨克:留心生活,就能写出打动人的诗
杨克语言生动幽默,在讲解诗歌的艺术形式时,他举了鲁迅的“我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余光中的《乡愁》等例子,并结合诗歌的四种体现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了诗歌写作需要注意的地方。
讲座临近结束,许多同学就平时文学创造中遇到的疑问踊跃向杨克提问。其中一位罗同学问:“随着诗歌形式变得越来越自由,很少人会注意压韵,这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诗歌的美感?”杨克答道:“诗歌并不会因为不压韵而影响美感,世界上有很多优秀的诗歌也不压韵,只要诗歌本身能产生美的意象,压韵不是必然的条件。”
讲座结束后,杨克向云溪文学社赠送了他主编的书籍《2007中国新诗年鉴》。
杨克个人资料:
杨克,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国家一级作家,在国内享有盛誉。他的《中国当代诗歌经典》、《〈人民文学〉五十年精品文丛》《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名作文库》、《新诗三百首》等200种文选曾分别获中国大陆和台湾文学奖多项,分别选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出版的多语种选本。他的诗在中国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自朦胧诗以来最大规模的诗学论争。他个人也曾三次应邀出席日本国际诗歌节,澳大利亚、德国、台湾、新加坡等的文学节或交流活动。此外,杨克的《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入选2008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