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我的家乡】潮汕小吃最初的飘香

文字:商英国贸041 沈冬琳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6-02-20 点击数: 分享至:

 

曾经当我流露出想回家的急切渴望时,身边的异乡同学好奇地问我:“到底汕头有什么让人这般眷恋的东西呢?”

 

“汕头有宜人的气候美丽的大海,有家家户户离不了的功夫茶,有可口的牛肉丸……”我告诉她们,心中更巴不得马上回家。

 

这次寒假,一位异乡朋友到汕头游玩。为了让我这当导游的能把行程安排得合心合意,她还跟我特别强调:“导游朋友,我是慕汕头的大海和小吃之名而来的!”

 

“对呀!”我一拍脑袋。若非朋友提醒,我竟将潮汕小吃这样的家乡特色给忘了,从未将其介绍给异乡朋友们。这是怎样的疏忽呢!

 

的确,潮汕素来是以美丽多姿的大海、香浓甘醇的功夫茶和丰富美味的小吃闻名遐迩的。其中,小吃因其多样的种类、独特的味道、盎然的情趣和扎根于民之质朴的亲切感,成为潮汕人的家常点心、宴宾佳肴和津津乐道并为之自豪的家乡特色,成为海外潮汕侨胞思乡之情的物托,同时享誉海内外。在全国优秀小吃品种评定会—— “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已有8个潮汕小吃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

 

潮汕小吃,分素、荤及素荤相杂,制法有蒸、煎、烧、炸,用料考究,制作精巧,色、香、味俱全,尤以甜食著称;潮汕小吃主要有春饼、宵米、粽球、蚝烙、笋粿(注:同“果”音)、粿汁、水晶包、无米粿、鼠壳粿、糯米粿……

 

潮汕小吃是无米不成粿的,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

种类繁多的小吃

貌似干蒸的宵米

凡沿海地区都盛产蚝,而将蚝做成美味小吃——“蚝烙的,却只有潮汕了

炸普宁豆干

晶莹剔透的水晶球

桃状的粿

鲎粿

炒糕粿

糕烧番薯芋 别看番薯出身卑微,在潮汕小吃中它可是个大家族

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形成于民间,潮汕小吃则几乎全部来源于民间。如今,坐在汕头街角小板凳上品尝热乎乎的小吃,遥想当初出自民间有心或无意的美味之作,亦可感受穿过深巷越过历史扑鼻而来的乡土气息,大有返璞归真的味道。在当年,某些小吃如粽球、菜头粿、甜粿被摆上供桌,成了祭祀神灵的供品(旧时潮汕民间俗信,有时节多、神灵多的特点,俗言“时节做时粿”,许多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供品);在当年,一些小吃是潮汕巧媳妇为打发馋嘴的小孩而做成的家常零嘴;在当年,小吃是补充正餐的点心,成了正餐未到却已饥肠辘辘的干粗活的大汉在街头巷尾遇到的救星,爽口爽心……

 

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进入汕头的市场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头商业经济鼎盛的时期。那时的小公园(注:汕头老市区中心),商铺、酒楼、旅店云集,形成一个典型的消费市场,作为一种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号爱西干面、飘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小公园。于是,一家子高兴了,亲朋好友来访了,到小吃店吃一顿,花钱不多却其乐融融。那时,以小公园为中心的汕头,方圆甚小、人们的消费水平较低,加上物质匮乏,因此小吃便是人们眼中的美味佳肴,深印在老汕头人脑海中。老字号自它们诞生之日起,便记载下老汕头的民风习俗。历经历史的变迁、时代的传承,它们已不单单是一种美食,而积淀了悠悠的汕头文化,成为汕头文化的标识,更成为老一辈汕头人对旧日的感情寄托,从而有了其文化上的独特意义。

 

寒假里心血来潮,借着做汕头老字号小吃店现状调查之名,我和朋友“探访”了老妈宫粽球和西天巷蚝烙。这两家店,是汕头知名度最高也最具代表性的老字号小吃店,皆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营数百年而不衰,如今都跻身“中华名小吃”之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潮汕小吃“领头羊”。

 

探访老店是需要耐心的,它不在喧嚣的闹市,不在繁华大马路的拐弯口,却在破旧的深巷里。寻寻觅觅,终摸索得某巷口横挂一牌匾书“老妈宫粽球”或“西天巷蚝烙”,像在提醒我:“你终于找到这了!”老店门面简陋,清而不冷。寥寥几张桌子,便撑起近一个世纪的生意。店内墙上挂着许多荣誉证书,记载着老店光辉的历史。

 

老店是不张扬的,它不招客不揽客,不必宣传,无须吆喝;老店是有点脾气的,它不迎合人,却要人耐心去寻找。老店就是老店,管它时代如何变迁,潮流如何往来,深居旧巷,不惊不乍不急不躁、不冰不火,温和地笑迎八方来客。

 

潮汕小吃便是这般,它起源于民扎根于民,暗藏在街头巷尾处老店主熟练的蒸煎烧炸之中,不动声色地书写自身质朴的文化。坐在百年老店的角落里,我闻到潮汕小吃最初的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