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广外新闻网同时发表了南校新闻社记者采写的《周末特稿》“隧道,谁能让你不再寂寞”,和马顺的评论“南校区隧道建得到底值不值?”两篇文章,就南校区隧道建设的得与失进行了讨论。短短一个星期两篇文章在两天内点击就分别接近两千次,收到网友评论共40多条。
一、 两篇文章的基本观点
《周末特稿》总结同学们不走隧道的基本理由:
一是走隧道费时,不方便。新闻学院小张说,由于早上起床晚,去上课时走隧道会花费较多时间,“走隧道就会迟到了”。“没有这个习惯,而且走隧道不见得更方便。”
二是怕大风、怕晒。经贸学院的小李说,冬天走隧道时风会特别大,感觉更寒冷。而另一位女生则说,走隧道看似可以遮挡阳光,但是出隧道的时候“晒得更加厉害”。
三是不安全。晚上下课时,记者采访了多位回宿舍的同学,他们都表示,夜晚隧道虽然有灯,但就是觉得“不大安全”,“隧道里面有些地方很暗,一个人就不敢走了,又不知道隧道里面监控系统有没有开着。”为此,记者随机调查了100位同学。结果有60%的同学平时不走隧道,40%的同学走隧道;认为建隧道有作用的占17%,认为作用很小的占65%,认为几乎没必要建的占18%。
马顺“评论”的主要观点:
首先,走地下通道得绕很远的路,光是上下通道楼梯就显得费时费劲;好端端地放着马路不走而舍近求远,何必?
其次,大学城里车不多,况且还有红绿灯,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大学生难道连过个马路还不能走好吗?
第三,应建人行天桥,而不是地下隧道。建设人行天桥,无论是在施工难度上还是节省费用上都要优于地下通道,而且由于只是短途跨越马路,在行走路程和时间的节省上都要比如今的地下通道来得强。
二、 网友对两篇文章的评论
网友的评论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持反对意见。隧道基本上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并认为这是广外最大的浪费之一。
第二类是持赞同观点。
1.隧道很有作用。5栋6栋不少男生经常是博雅园吃完饭就直接走隧道过教学楼的。通过隧道去实验楼也很方便,缩短了不少路程。
2.认为很多人不愿意走隧道,是因为隧道完工的太迟了,大家都习惯了在马路上走,所以很难改过来。
3.作为一个地下广场,它对于校内的各种机构或者社团举办活动,也是很方便的。
4.隧道比人行天桥要美观,而且也节约时间。目前学生学生数量未达到南校区的设计规模,走地面人行道还不会有拥挤感,但过一两年后,难保不出现交通堵塞问题。
5.隧道有明显的泄洪作用,自从隧道启用以来,过去出现的积水问题基本没有了。
第三类是改进建议。网友认为隧道的设计与功能有待完善。有多人提到,遂道的阶梯很别扭,每次走一级太短,走两级又太长也有失大雅;通行自行车也不大方便;隧道的通道没有直通两大人流密集区(饭堂和教学楼),无法成为主流通道。
第四类是解释性的。网名叫『水上乐园』的对建隧道进行了解释性回答:
1.最初,大学城在整体规划中是不允许各高校建人行天桥的,因为影响到整体美观;但因时间仓促,未及时就解决学生过中环路的安全问题,做出安排。我校看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力争大学城建设主管部门的同意,促成隧道得以规划和建设。
2.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方等各方面的问题,隧道完工并交付使用较晚,影响到大学城第一批进驻学生的使用。2004年9月,在隧道未完工的情况下,大量的学生要过中环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大学城建设管理部门才临时决定建人行横道及红绿灯的(人行横道及红绿灯本不在建设计划内的,实乃临时无奈之举)。
3.2004年9月,开学后,各高校(大部分未建隧道)学生过马路的问题一下子凸现出来,这才引起大学城规划建设部门的注意,才改变以前的规划意见,同意各高校建设人行天桥的,而此时广外隧道的建设已快完工了。
所以,从以上建设过程情况看,广外隧道的建设乃人性关怀之举,只不过建成晚了,同学们习惯养成了造成现在的利用率不高。另外,生活区地下广场部分是留有出入口直达第一饭堂地下的,便于学生到第一饭堂就餐,只不过第一饭堂地下一层尚未规划利用好,这方面的功能未发挥出来。
三、 对两篇文章及网友观点的分析
通过列举两篇文章和网友的评论,其观点基本相同,归纳起来有下面几点:
一是走隧道不方便,费时。原因是现在南校区人少车少,直接穿越马路要便捷得多。持此观点的人占七八成,这部分人主要认为现在还看不出隧道有什么优越性,同样对建隧道的必要性也产生了怀疑。此部分人以现实的结果来论隧道建设的得失。
二是建隧道不如建人行天桥,这样既方便通行又节约经费。持此观点的人同样对建隧道持否定态度。认为建人行天桥既经济又美观。同样是以果谈因。
三是从长远计,建隧道既美观又安全,符合大学城长远发展,是一个有前瞻性的决策。持此观点的人数不多,但能从长远看问题,认为隧道值不值得建,需时间检验,不能以一时有用无用来存废,现在说“不”还为时过早。
四、 南校区隧道建设的得与失
综上所述,就南校区隧道争论的核心就是“得”、“失”之争,“失”者认为隧道建得不实用,大部分人不走隧道就体现不了建设隧道的初衷。“得”者认为隧道能否发挥其作用,应从长远计,到真需要建隧道之时再建,岂不晚矣。
从收到的评论来看,广外绝大多数师生都是非常理性的,提的意见和建议也多是建设性的,充分体现了广外师生的主人翁意识。一些师生甚至认为,学校能将如此“敏感”的话题放到台面上来讨论,足见其开阔的胸襟。
新闻网对南校区隧道建设的报道,是校园新闻履行舆论监督职责方面的一次探索,新闻网作为交流沟通、发表意见的平台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在报道中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畅所欲言。这次对有争议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不仅没有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为学校如何使用隧道、如何进行项目决策、如何完善管理等提供了依据。本中心体会到,将有争议的话题放在台面上讨论并加以正面引导,比私底下的说长道短要好得多。只要我们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我们的工作就有好处。
新闻中心 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