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就未来
一代伟人邓小平曾经高屋建瓴地指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话真是一针见血、掷地有声。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辉煌历史,曾经创造出惊羡四方的灿烂文明的国度;一个在近代史上积贫积弱、屡受欺凌的国度;一个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凭借改革开放的好风之力,直上经济高速发展的青云的国度。在其兴衰荣辱的交替中,是什么在决定着历史的车轮轨迹呢?伟人高瞻远瞩的话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教育。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个热情似火的大学生所要寻找的光明,绝不应仅仅是自己的未来,而更应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未来!而国家,民族的未来又在哪里?明确的路标指向唯一的答案:在对孩子的教育当中。
当蜘蛛网无情地封结了孩子们天真脉动的心灵,当重峦叠嶂的群山冷酷地阻断了孩子们对外界的好奇热切;我们这群热血沸腾的志愿者,依然无怨无悔地在这里耕耘和流汗,只为了一个共同的愿望:让洁白芬芳的知识花朵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尽情地开放。
也许,义教的路上会有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也许,义教的汗水换来的只是某些人轻蔑的讪笑、辛辣的讽刺。但我们更坚信:我们更将收获孩子感动的热泪和深切的感激。
对艰辛的下乡义教生活,我们无怨无悔。壮哉,下乡志愿者!
走进孩子的心灵花园
在《爱的罗曼史》伴奏曲的轻快旋律中,一对对的孩子们翩翩起舞,拙稚的舞步间夹带着些许生涩与害羞,我们的老师则在一旁悉心地指导。“好,对了对了,继续!”……琐碎的言语中浸满着对孩子们的关爱。师生之间,其乐融融。
看着孩子们由昨天的生涩慢慢地学会放松,我仿佛看到山里的孩子们正打破心灵上的重重阻碍,将希望一点一点地放飞到蓝天。迈出这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他们已经慢慢地走了出来,走进我们。当他们在早读时朗朗地读书,当他们在上课时主动地发言,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当他们渐渐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感受到为人师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孩子们那么好学,同时又那么喜欢老师,简简单单的一个拼词游戏,已使他们跃跃欲试和充满激情,这就是小孩子童真的魅力。简单的人、简单的游戏,足以形成一道好看的风景线。在与孩子们相处的同时,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那段纯真的岁月。
放学后的课室没有像可爱精灵般的孩子,一下子变得那么空寂。想象那些明澈的眼睛和充满对知识的渴求的目光,我们该如何言传身教地让他们感受知识的魅力?我们又该如何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的智慧?沿着一排排熟悉的桌椅走过去,我几乎可以叫出所有桌椅主人的名字:曾伟良、陈伟洁、陈桃强……孩子们用手紧握着铅笔在练习本上执着写划的情景历历在目。这些都是聪慧的孩子、老师的宠儿,良好的领悟能力使他们在老师讲授完一遍知识后即可及时掌握,并能随即积极地回答问题。然而,当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没有上学机会的孩子们的时候,回应我们的却是茫然的眼神。我嘴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要把希望带给所有孩子,心底却装载着许多的无奈与沉重!无奈的是这里六年级的孩子们却只有城市里一年级的孩子们的知识水平,沉重的是他们的金色年华依然要在落后的村庄里度过。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支杠杆,我要用它撬起整个地球!”我们要说:“给孩子们一张白纸,让他们画出最精彩的世界!”我们要让他们坚定地说:“当蜘蛛网无情地封阻了我的路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无奈的贫困,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爱,是一种希望;爱,传递着一份信念。它是对困苦生活的永不言弃,是对未来人生的美好期待。身为人师,我们有义务给这些孩子们的心灵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样,若干年后,他们将悄然萌芽、开花直到结果,美丽地绽放在这个小村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