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今天是2010年12月12日,亚残开幕的日子,而我依然在多语言服务中心度过普通而又充实的一天。用蓝色隔音板围成的小空间,一台时刻给我带来紧张感的电脑,一个每天要戴近十小时的耳机,便构成了我服务亚残天地,和亚运多语言服务中心的所有志愿者一起坚守在亚运语言服务的岗位上,这是我的志愿服务,更是我的使命。
亚残服务工作篇
从10月24号多语言服务热线开通到现在,我已经在这方寸之地工作了一个多月,不记得自己接过了多少个翻译电话,不记得自己接触过多少种不同语音的英语,但那种时时刻刻存在的紧张感,却从来没有减弱过。因为不知道电话什么时候会响起,工作往往很被动,与同组的师兄师姐一致认为电话突然来袭的时候心跳会加快,但在接通电话问好的一瞬间,脸上会不自觉带着微笑。还记得培训时老师和我们讲过,即使和服务对象素未谋面,微笑着讲电话和面无表情地讲电话,对方是分得出来的。即使对方看不到,我们也必须在细节上完善服务。
亚残和亚运不同的一个地方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更多是身体上有缺陷的运动员,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要高度谨慎,避免出现不敬的词语。此外,还需要掌握各种疾病和医疗设备的专业名词。亚残工作开始到现在,多语中心接到电话多是来自于医疗门诊部的电话,很多医疗术语如外敷药物,假肢,分级评估等层出不穷,很多时候都要翻阅口译词汇手册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个时候,才会充分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平时学到的英语只能用于生活,要用于工作,还差得很远。服务多语,服务亚残可以说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却也给了我学习的动力。

林昕昱
亚残服务生活篇
在多语言服务中心的志愿工作并没有固定性,有时候一天会接很多个电话,有时候一天连一个电话也没有。午班和通宵的晚班长达10个小时,日子有时候很单一,但是多语中心有一群可爱的同事和更可爱的老师,让我很爱这个家。
还记得午班没有电话的时候,因为好奇强抢陈老师的槟榔,却头晕了一下午的乌龙事件,还记得值通宵夜班的时候,在凌晨三四点一片漆黑的六教和同事互讲鬼故事,却吓得跑回中心值班室的无聊举动。还记得工作了一百五十个小时后终于拿到亚运纪念版银条,还到处炫耀的激动心情。还记得QQ群上时不时出现的那些完全摸不着头脑的聊天对话。如果没有多语言服务中心,没有亚运亚残志愿者服务,我不会认识那么多工作起来认真,玩起来疯狂的朋友,更不会有太多珍贵的回忆。我对多语的付出只有一点,它却回报给我太多。
对比起那些奋战在场馆一线的志愿者,我们少了感受亚运比赛精彩纷呈的机会,少了很多看见体育明星的机会,亚运的热闹,仿佛离我们太远。我们与服务对象素未谋面,甚至不清楚现场发生了什么事,只能通过电话尽己所能去解决问题。但是我仍然觉得,每次帮助了别人挂下电话时,心情真的很好,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什么职位,只要真的可以尽一份力服务亚运亚残,就对得起“绿羊羊”的志愿者服,就无愧于心。